內廳,除蕭雲州親人家眷外均是蕭雲州的門生故吏和親信大臣,此時眾人正推杯換盞相互寒暄,待外廳眾人都走得差不多,蕭雲州便讓妻子帶家眷回內府。
見丞相家眷均離開,眾人紛紛正襟危坐,齊刷刷的看著蕭雲州。
“諸位,自從京軍回師之後,太后便撤換了豹營和虎營的統帥換成了他們自己的人,禮部自從單大人告老之後禮部便完全被太后一黨所掌握,在北方,楚王新組建的無畏軍已經成軍但楚王卻遲遲找藉口不願回封地,東郡叛亂雖在大司馬的攻勢之下正在逐漸被撲滅,但卻讓膠東王等人侵佔了大批田畝並豢養了眾多家僕,諸位!我等現在的處境很危險。”蕭雲州開口便將最近日子發生的事情抖了出來,其實這些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只不過大家都不願意挑明瞭說罷了,但現在僅僅過去了幾個月,形勢便已如此嚴峻,如果再放任不管,那趙國的文官清流便要真的失勢了。
“丞相,我等雖有不甘,但奈何陛下如今被太后所控制,其所發詔令也皆有天子之璽所蓋之章,並且有尚書檯複核,我等實在無法阻擋。”
“是啊,如今太后一黨將天子死死把握,又控制了朝堂絕大多數要害部門,我等如今實在難以與之對抗。”
“半月前,御史臺的五名御史質控刑部左侍郎唐與貪贓枉法,結果被太后以證據不足草草結案,結案之後當天巡防營便在春風堂幾個女人的肚皮上發現了幾人的屍體。
這些人,不但要殺人還要毀壞你的名聲,明明知道是誰做的,卻沒有任何的辦法去懲治兇手。”
“丞相,以如今我等實力,只能是堪堪自保,要想進一步與之抗衡,恐怕......”
蕭雲州話罷之後,御史大夫朝進便開始抱怨,緊接著便是一片抱怨之聲,眾人在太后一黨強有力的攻擊之下都已經失去了雄心壯志,放眼望去皆是一片頹廢之氣。
看著頹廢的眾人,蕭雲州也無奈的嘆了口氣“諸君,本相知道如今我等勢弱,但勢弱就任由被人欺負嗎?勢弱就任由奸臣當道,外戚專權,君不君臣不臣嗎!想一想!你們當初為何而讀書!想一想!你們當初做官時的抱負!”蕭雲州的聲音越來越大,逐漸的蓋過了所有人的聲音眾人也慢慢安靜下來,餘光掃過,眾人紛紛低下頭,如今的他們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抱負。抱負?理想?哪有升官發財一家老小的性命重要。
“諸位!如今我等要繼續忍讓,總有一天諸君如今之位必將被他人所佔據,諸君也將流放各地生不如死。”既然無法將他們的激情點燃,那就從他們的切身利益出發,讓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與之爭鬥。
接著,蕭雲州繼續說道:“如今我等有一機會能夠擴大我等實力,就不知道諸君是否願意與本相共同奮鬥了。”話罷,蕭雲州看著底下的眾人等待著眾人的回覆。
“不知丞相說的是何事?”
“科舉!”語不驚人死不休,蕭雲州一句話激起了千層浪,眾人紛紛漏出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看著蕭雲州“丞相,您也知道我國在明德八年舉行了科舉之後,到現在將近十一年沒有舉行過科舉,您怎麼能確定今年會舉行科舉?”
“丞相,如今朝堂未穩,恐不適合重開科舉。”
明德八年,昭宗皇帝見國內形勢逐漸好轉,便在眾大臣的請求下重開停滯了五年的科舉,三年後本應繼續科舉,卻因微山王聯合南蠻叛亂而終止,後又因逐漸激烈的朝堂鬥爭而放棄舉行,到如今已經有將近十一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朝廷的人才擴充都是由各級官吏推薦,這就使得很多無才無德之人進入朝堂,也讓很多人發了財,這也是眾人不願意重開科舉的原因。
看著底下的眾人,蕭雲州很明白他們想要什麼“諸位,天下讀書人何其之多,多少人空有一身報國才華卻因沒錢賄賂上官而無法實現,如今我等重提科舉,讓天下讀書人由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
那你們覺得,他們會感謝誰?感謝太后?不!他們會感謝的只有那些為了天下士子而不畏強權的你們!你們將名垂青史!諸位,誰同意,誰反對。”
“我等謹遵丞相之令,為天下士子開路!”吏部右侍郎直接起身表態,其他眾人也紛紛跟隨附和。
為國為民?狗屁!名垂青史?廢話!最讓這些人心動的,是當他們重提科舉之後,自己的聲望會海量的增加,甚至如果有幸成為命題官,那日後將會有無數計程車子前來拜訪自己,這便是增加了自己的聲望,那你來拜訪我不能空手來吧,這樣便是合情合理的受賄。
就算不能成為命題官,那內些自己家鄉和門派的考生來到京城要不要拜訪一下前輩?拜訪前輩要不要帶禮品?不收的話是不是寒了家鄉士子的心了。
萬一自己的後輩考上了,日後同朝為官了,自己在提攜提攜他,日後有事了,大家都是同鄉(師兄弟)你能不幫我嗎?總歸日後有人幫你,同鄉同學總還是比其他人親近的。
戶部尚書府,戶部左右侍郎,兵部右侍郎,大理寺少卿在參加完蕭雲州的宴會後便來到陳潤安府中議事。
“諸位,昨日太皇太后給我發來密信,要我等於後日朝會之上提議重開科舉。”待眾人落座,陳潤安便將自己前些日子得到的命令傳達給眾人。
聽到太皇太后想要重開科舉,眾人一時也是不知所措,畢竟那麼多年沒開科舉,朝堂大臣已經形成了利益鏈條,萬一一個失誤,給了太后一黨機會,自己一黨將會被徹底打進谷底。
“亮臣啊,這個提議是否太過於冒險了?要知道那麼多年沒開科舉,朝堂大臣們針對人才的選拔早已形成了一系列規則,如今我們貿然提議重開科舉,就必將觸動眾多人的利益,這裡的利害關係你可想清楚了?”大理寺卿諸葛齊博首先提出反對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