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們在臺下熱烈討論,討論的內容是這段絕對吸引人,完全可以作為報道的重點,並且深入挖掘。
許多媒體連小標題都想好了,《這是一種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萬古傳承的艱苦奮鬥精神!》
待討論告一段落後。
駱一航再一次請上了張教授。
這一回,將時間拉回到了幾個月前。
張教授和駱一航兩個人,互相補充,從兩個角度,組織者以及參與者的角度。
說起了在皮營圪臺村種植秋雁九號之前,做了哪些準備和考量。
在沙漠中,不但要種田,還要種好田。
不僅僅要豐收,要收穫,還要保持這裡的水土,保護這裡的生態,做可持續發展。
絕對不能竭澤而漁。
為了這一目標,無數科研工作者眾志成城,共襄盛舉。
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最好的裝置拿出來,最好的技術用出來。
“猶記得那段時間,每天的就兩件事,白天在各村各鎮的沙漠農田裡到處走訪;晚上聚在一塊開會吵架。一個一個新點子提出來,又一個一個否掉。有些時間過長,有些不符合實地。”
“還記得那時候小駱總是最忙的,他雖然科學素養不高,但白天陪著我們一塊走,身上還一直揹著個大包,那個包就跟機器貓的口袋一樣,裡面什麼都有啊,渴了有水,餓了有飯,太陽太大有草帽,中誰中暑了還能掏出來藿香正氣水。”
“晚上的時候吵急眼了,又是小駱總,左邊哄,右邊勸。”
“他啊,就是我們這幫人的後勤大管家,除了技術方面幫不上忙,其他什麼都管著。”
“現在也收穫了,現在看起來,我們當初那些架沒白吵,真的種出來了。”
“不過中間遇到了那麼多困難,還是有沒想到的地方,不過沒關係,有了經驗,下次會更好。”
“想必最終會有一天,像小駱總所說,我們要把這片沙漠給染成綠的。”
張教授最後做了一段長長的總結髮言。
感人歸感人,但是,什麼叫科學素養不高,什麼叫技術方面幫不上忙!
這個張教授,怎麼罵街啊!
,媒體們再次鼓掌之後,小標題又有了,《眾志成城,敢叫舊貌換新顏!》
第三個環節過去之後。
駱一航發言,講述了就在前幾天前,這場突然襲來的天災——寒潮。
他們是如何考慮的,本來打算十五號收穫的,如何如何暢想未來,如何如何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