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內的。
走進去就走進去吧,暫時看不出來有啥大用。
反正經過一系列報導之後,銷量沒啥變化。
現在這年頭,帶貨還是得靠網路。
紀錄片《一顆糖的誕生》其目的主要也不是為了賣貨,而更多是為了進入公域後,提供一個品質證明,或者說信任背書。
畢竟好幾天,數十個小時的直播回放,除了鐵粉之外沒人願意看的。
真正賣貨,還得是褚傑準備的第二步。
特別特別傳統的網紅推廣。
不是大喊著口號,表演“還能不能打折!”,“到底降多少!”,“這個價能不能行!”那種帶貨。
而是影片評測,開箱,發現好物那類UP主,繼續主打年輕群體。
駱一航繼續發動鈔能力。
商單和樣品刷刷刷的往外飛。
錢給的夠足,評測內容不做要求,不必絞盡腦汁想優點,也不用掩蓋缺點,只需要公正評測,哪怕說缺點都行。
堪稱評測屆良心金主。
唯有一條,得幫忙玩一個梗。
褚傑在傳統網紅推廣的基礎上加了一項內容——造梗。
隨後一段時間。
各個影片平臺上,各大評測博主陸陸續續的,不約而同的,開始評測糖果。
他們透過各自的風格,或誇張,或嚴謹,或資料說話,或橫評,反正從各個方面吧,審視貓貓頭的新品糖。
一般是這樣的。
“最近啊,有一款糖特別的出名,大家都說好吃的不得了,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哐當。
一個箱子丟過來。
“我買來了,替大家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