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娟主講。
介紹一下這兩個月他們的試驗過程。
“剛過來的時候,王總已經把田都收拾好了。節省了很多時間。”當面先感謝。
“最開始第一批,種了四十畝,其中二十畝是用的普撒方式,只做了簡單開溝。剩下二十畝,則使用三壟栽培技術,將地塊分為壟底、壟體與壟溝3層,並且每兩畝試驗一種起壟方式,寬度從一米五到五米,間隔從五十公分到兩米。”
“嘗試下來發現普撒大田方式雖然成本最低,但是測量土壤養分後發現,中間區域固氮效果較差,我懷疑是豆科密集環境下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造成的影響。”
“第二輪我又嘗試了減少氮肥的投入,期望發揮共生固氮的優勢,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結果發現效果不明顯。”
“不過出於成本考慮,還是普撒的方式最省,節約的人力和機械成本完全可以覆蓋中間區域增加的肥料。”
“起壟種植則更適合小地塊……”
之後還有純人工種植方式、小型機械輔助方式,施肥補肥數量間隔,用肥型別,土壤溼度需求,許許多多。
而凌同傑和羅宏志過來之後。
羅宏志扛起了大田裡的工作,凌同傑能分擔土壤實驗方面。
時娟啟動了第二輪大規模試驗。
100畝普撒種植,40畝時娟試驗出來合適的三壟栽培種植,還有二十畝純手工精工細作。
培育個新種真是好麻煩啊。
怪不得說實驗室裡把品種培育出來才只是個開始。
真正進入大田,怎麼個種植方法,怎麼才能效率最高,怎麼才能兼顧產量與成本,施肥、控水、溫度、土壤統統都得試驗,而且一輪一輪的試驗。
而且時娟他們現在做的,哪怕成功了,也只是適用於德陽,或者說四川盆地的種植方式。
換個地方、換個山地、換個高原、換個缺水或多水,換個氣候條件,換個土壤貧瘠或酸鹼性不一樣的環境,又得重新來一遍。
所以啊,一個新品種,從培育出來到成功,推廣,動輒四五年,甚至要十幾年。
種植之後還有收割。
兩百畝的豌豆尖,人工採收肯定是不行的,王紹鵬和時娟改造了一臺簡易收割機,時娟果然是全才啊,農機都懂。
原理就是割刀上抬,卡著相應高度一路割過去。
大面上收割完畢之後,再人工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