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們沒文化,有機會真應該聽聽您的課。”董成海客套著。
“倒也不是什麼哲學天才,我也沒見過什麼天才,我只是說元英具有很大的學術潛力。”周曉波並沒有結果董成海聽課的話茬,避開回答他的上個問題。
“您對司馬元英的人際關係瞭解得多嗎?”
“元英沒什麼複雜的交際。又一次我們面對面用微信互傳檔案時,我看到他微信聯絡人,總共也就十來個。拋卻他家人、學院老師也就沒幾個人了。據我所知,在明大里跟他交集最多的應該就是他舍友,至於其他人應該沒有,我沒聽元英提起過其他同學,也沒有從其他同學那邊聽過他。”
“難道他就沒朋友嗎?”
“朋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是群體性動物,交朋友自然就很講究相似性。像元英那麼孤僻的人本來就少見,何況他那麼喜歡哲學,能吸引他的也只會是喜歡哲學的人,這就更少了。”
“……”
“不過我倒時常聽他說起一個名字,也不是什麼名字,算是外號,叫北極鳥。”過了一會周曉波若有所思地說。
“北極鳥?”董成海本能地重複一遍:“也是明川大學的學生嗎?”
“應該不是。看起來應該是他遠方的一個朋友,也可能是相同的哲學愛好者,他倆的具體關係我並不清楚,這是他的私事,我也不好意思多問。”
“您能再仔細地回想下嘛,比如司馬元英有沒有提過他的名字、哪裡的人、或者其他什麼比較明顯的特徵和身份資訊?這個線索可能對案件很關鍵。”董成海急切地問道。
“對了,我曾經問過元英北極鳥是誰,他還跟我調侃了下他,說他是‘活在霧霾深厚的華北卻幻想著身居江南山地煙雨纏繞的霧氣中。’我也沒多問,現在想來當時應該多問一嘴。”周曉波感慨道。
“活在霧霾身後的華北卻幻想著身居江南山地煙雨纏繞的霧氣中?”董成海自顧自地重複著,眼神犀利地望著周曉波似乎是在思考著什麼,“也就是說北極鳥應該是華北人,霧霾看起來也確實像霧,‘江南山地的煙雨纏繞’會不會是暗示著北極鳥居住的地方也經常下雨,只是煙雨纏繞著的不是霧氣,而是霧霾?”
“這我就不懂了,我對破案沒什麼能力。”雖然這麼說著,但周曉波內心裡還是認可董成海的推理,只是對於自己不確信的資訊他絕對不會跟警方說,不,是不會跟任何人說。
“對了,您知道司馬元英手機的開機密碼嘛?”董成海思考了一會,接著問。
“這個還真不知道。”
“您難道就沒見過司馬元英當著您的面開啟過手機嘛?”董成海不懈地追問。
“見過,而且很多次。先不說記人手機開機密碼是不是君子所為,就算我想記也記不住,司馬元英的開機密碼太複雜了,我記得他手機應該是iphon7,可以指紋解鎖,但沒見過他用指紋解鎖過,不是通常的圖形解鎖,也不是常見的4個或6個數字密碼,而是一堆數字,應該有十幾個乃至是幾十個數字。”
“這人有病吧,沒事非要弄那麼複雜的密碼?什麼秘密這麼害怕被人看到?”歐陽芸溪忍不住脫口而出,剛一說出口她就意識到自己犯錯了。
董成海嚴厲地瞪了歐陽芸溪一眼,歐陽芸溪不僅違背了刑警的職業道德,同時也缺乏正常人對死者起碼應有的尊重,雖然目前他們並不能百分百確定死者就是司馬元英。
周曉波不悅地看了歐陽芸溪一眼,略有不快地說:“這種事純屬個人習慣,別人無權指責和干涉。”
“對不起,周老師,我不是故意的。”歐陽芸溪愧疚地說。
“你沒有對不起我,沒必要道歉。”歐陽芸溪明白,對於剛剛的話周曉波不可能諒解他,她也確實不需要跟道歉,她需要道歉的人是司馬元英。她沒再說什麼,只能偷偷地掐了下自己的大腿,算是自我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