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古代也認識到字要同音才好交流,比如在宋朝之前,一般是洛陽口音為官聲。
明朝時是鳳陽口音為官音,不過並沒有嚴格執行。
這次呂布提出來,賈詡、荀攸對視一眼說:“將軍,古今文士皆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一直無法統一標準。至此困難重重。”
呂布陷入沉思。
音標這東西現在拿出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推廣。
光是長安音,還是洛陽音,或者是其他口音都要吵很久。
暫時還不合適。
“字同音暫時先擱淺,荀攸你負責,趁著現在文士大量湧入長安,你組織人手,仿照《說文解字》、《爾雅》等古籍編寫一部字典,就是為字詞提供解釋、例句、用法等等的工具書。在編寫的同時也要簡化字型,讓漢語能更容易被辨識,認記。”
秦朝時期,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
負責抄寫的小吏程邈就因為一次抄寫慢了,被治罪關進大牢裡。
他在牢中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
十年琢磨,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
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字型最重要的是方便好用。
至於什麼藝術性,那都是藝術人、文化人才需要的。
普通老百姓哪裡會在意,實用才是關鍵。
就如同頭髮、衣服。
別看現在還是很多人反對,但是等他們發現短髮、新式衣服的實用性,他們就會慢慢適應,然後接受,最後習慣。
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絕對不會因為什麼傳統、捍衛禮儀就能阻擋的。
不然現在執行的應該是周禮、商禮了,而不是漢禮。
那些繁文縟禮也不會一再簡化了。
賈詡提醒說:“將軍,簡化字型可是需要耗時耗力,不如等局勢穩定再來推行的好。”
呂布笑著說:“文和,我搞那麼大動靜就是希望能將他們吸引過來,這樣能提高我們的識字率,對關中的教育發展很有幫助。但是讓他們這樣一直鬧也不是好事,重要讓他們有事可做,才不會給我們搗亂,整天給我們挑刺。一副你們都是垃圾,按照他們的意思治國才能將國家治理好,成為人間天府。高高在世的樣子。”
像是蔡邕這些經學家,能指望他們治國?
別開玩笑了。
絕對會將一個好好的國家弄到崩潰的。
不過這個時代又少不了這樣的人,畢竟他們一方面也算是教育家。
需要他們來教育,規範教育課本。
呂布想要的是這些人來關中,來當教師,來規範課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