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日,基本就把大多數的事務都交辦完。呂瑜同樣是心花怒放,他已經看到財源滾滾。像官倉和大戶人家的捐糧,裡面就很容易動手腳。城門管理就是控制流民入城。也就是提高災區百姓入城的城門費,有錢的可以入城,至於窮逼就快滾開。反正是花樣繁多,不放過每一個撈錢的角落。
漸漸的,就商議到最後一項——災民安置。災民安置的大原則倒是比較統一,將採用以工代賑的辦法。也方便以後的編戶齊民,為未來爭取些政績。
然而以工代賑,總需要找個合適的工程吧?於是呂瑜就與衙門的六房書吏開始了商議。
“大老爺!現在正逢枯水期,王河的河道可以疏通。如果可以的話,沿岸各戶能為您募集八百兩。只要保證人手,就能在春訊前完工。”
“大老爺!到碼頭的路也需要翻整,小的可以到城內各商戶手中募集,起碼能有一千兩。”
“……”
這裡就出現了意見不合。用現代的話來解釋吧!一種代表著地主的利益,想要疏通灌溉工程;一種代表著商戶的利益,想要修路修碼頭。
然而人手就那麼多,肯定要有所取捨。於是一時之間,雙方就變成了爭論不休。
呂瑜同樣也是猶豫不決。如果選擇了一方,肯定就會得罪另外一方。畢竟他僅僅是代理,底氣總有那麼一點不足。
可就在這時,戶房書吏包惠已突然出列,向呂瑜行禮。場面頓時變得安靜,這裡的書吏中,包惠已的資歷最老,在全縣的能量也最大。甚至連呂瑜這樣的縣衙屬官都不願意去得罪。
而包惠已抬起頭,聲音平穩:“大老爺,其實可以兩全其美,完全能一起做。”
“呃?”呂瑜一愣,猶豫問道,“一起做?人手應該不夠吧?”
“不夠的話,可以徵發戶役。全縣63裡(這裡的裡,指的是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每裡出五役。共315人。其中300青壯,另15戶供應湯食。加上以工代賑的流民,兩邊一起做,那也綽綽有餘。”
“可是……?”呂瑜就有些猶豫。由於實行一條鞭法還沒幾年,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合併徵收銀兩。如果新派發徭役的話,就怕朝廷會事後追究。
包惠已微微一笑,似乎明白了呂瑜的顧慮:“大老爺,小的大膽說一句,您就不看邸報嗎?張相爺早已經駕鶴歸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