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問突然覺得自己很尷尬,李信突然表態支援周皇后而反對沈王,若他不在當場也就罷了,現在如果不跟著表態,將來只怕會被周皇后記恨,可萬一沈王得勢,又豈非自蹈死地?
一時之間,這位鬚髮皆白的老臣左右為難,進退不是……
朝廷拒絕了沈王入宮探望天子的請求,甚至連褒獎的只言片紙都沒送到居庸關。這在態度上已經很明顯的表達了朝野上下對他的不歡迎,不過沈王卻不在乎,所謂朝廷的態度不過是內閣察言觀色的結果,一旦紫禁城中的那對母子威權盡喪,朝中百官們還有幾個能對他們俯首帖耳?
所以,沈王樂得耐心等待,等待著京營大軍的一次慘敗,多爾袞親率十萬大軍與明軍決戰,就憑城東南那區區萬多人三衛軍還想力挽狂瀾?開什麼玩笑!
當李信的作戰計劃傳到居庸關時,沈王更是開懷大笑,在他眼裡這已經是黔驢技窮的表現,玩弄此等詭計,在絕對優勢的清兵面前將毫無用處。
“王爺,李信其人不可小覷,此人既然敢如此篤定的放出風聲,說不定有甚出人意料的動作。”
沈王的幕僚不敢怠慢小心翼翼的出言提醒著。沈王冷笑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京營的兵都是些飽食終日的廢物,真正可堪一戰的只有三衛軍那萬多人,在十萬清軍面前又能頂多少時日?李信事先放出風聲來,無非是要玩些障眼法,搞搞突然襲擊,看著吧,沒有用的。”
沈王說的在理,那個幕僚便不再繼續言聲,更何況左良玉即將率領主力出大同府,一旦與他們在居庸關匯合,到那時別說北京城那些京營廢物,就算清軍他也有資本與之一戰了。
那幕僚想了想又建言道:“要不要趁著三衛軍不備,偷襲他們……”
沈王斷然擺手,“不必,如此做風險太大,這些障礙就交給多爾袞來清掃吧!”
他相信,李信慘敗之日,就是他的上位之日,到那時放眼京畿之地,能夠拯救北京城的,除了他沈王還能有誰?這還要感謝楊嗣昌的心懷鬼胎,若非他在河南畏敵怯戰,又豈能輪到自家在這京畿之地獨領風?
……
多爾袞在中軍帳內反覆踱步,今夜的他有些神思不屬,沈王的狡猾在意料之中,讓他感到難以捉摸的是李信,此子居然明目張膽的放出風聲,要於三日後與大清八旗正面決戰。
三衛軍戰力非凡他是知道的,但若說敢以絕對劣勢的兵力與優勢兵力的大清鐵騎相抗衡,他還是難以置信,這很有可能是李信所施用的一個詭計。
若非兩次攻打朝鮮,清軍皆遭遇慘敗,此時的多爾袞根本不會有半分擔憂。朝鮮之戰,清軍的劣勢在於對方依託朝鮮多山地的優勢進行防守反擊。而明朝的京師卻不同,放眼到處都是一馬平川,明軍還能有什麼詭計能夠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