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說方法確實有點操之過急了,一般這種操之過急的方法的話應該是不會取得什麼太好的結果,本來在兒女這方面就不是特別的同意,那接下來的時間就更加不用多說了。
懷著一個不同意或者是不爽的心情去見面的話,這種心情就會強加在對方的身上,強加在對方的身上的時候別人的一些優點就可能看不到了,缺點倒是看了不少。
別人比較是很優秀的,即使是別人低聲下氣或者是謙虛的在說話,但是在感官的感受上依然覺得對方是很桀驁不馴。
這種誇大就會導致這樣的事情的失敗,這樣事情的失敗然後又會把責任歸於年輕人的身上,似乎這樣的事情就越來越多的產生矛盾,最後甚至到了一個不可調和的地步。
這無論是在父母的方面看還是在子女方面看都不算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只是兩種觀念的碰撞就導致了這種局面的出現。
以前兩代大約是在20年到30年左右,在這個時間段的話可能從古代或者是近現代的話都不會發生什麼太大的變化,也就是兩者之間的思想矛盾的話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衝突和變化的。
但是我覺得從70年代到90年代左右,有些東西變化的實在是太大了,甚至我們無法體會,因為我們沒有處在那個生活的時代,沒有辦法體會的時候那就容易產生這種思想上的代溝。
這種思想上的代溝就很容易造成好心辦壞事,雙方都是想對對方產生一個更好的結果。
只是結果確實沒有想象的那麼美好罷了。
其實我倒是覺得這種現象還有另一種原因,這種原因就在於進入社會的時間不同。
現在的年輕人進入社會的時間是很晚很晚的,有時候我們成熟不能夠按照一種年齡段來劃分,就好像我們在說一些古代和現代經濟對比的時候不能夠按照這個單純的金錢的數量來劃分。
其實好像很多的經濟學家在計算這個富有的程度的時候都是按照購買力來計算的,我覺得這一方面也應該能做一個類似的方法去計算。
就比如說,在那個年代的話可能很多人沒有辦法上大學也就是說她們在18歲左右的時間就需要進入社會去工作了。
有時候學習和進入社會工作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過渡性的關係,但是我覺得只是一個量變還是沒有發生一個質變。
上學只是在積累著量變的過程,然後再發生質變的時候還是進入到工作階段的某一時間,只是說這個量變產生的結果會讓這個質變之間發生不同的結果。
也就是說現在很多的學生還是沒有發生質變,雖然是年齡段已經差不多了,但是還是那句話不能夠按照單純的年齡相同去規定相同的事情。
這就是起揚經常所說的不以環境來看待問題都是耍流氓。
對這個也是要看一定的社會環境的,經常會出現這種理論,在一些父母當中,當然不是說這種理論不正確,只是說這種理論在當時正確,但是現在的話確實是有些過時。
不是理論或者是一種思想吧,就是說希望學生或者是他們的子女在上學的時候能夠認真學習,認真學習之後希望他們畢業就能夠立馬找到一個乘龍快婿或者是好的兒媳婦。
然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成家立業結婚生子,他們非常的希望這個過程能夠快速地進行,希望這一個過程能夠像流水線一樣到了這邊立馬到那邊就能夠加工。
但是人生不是一張圖紙,人生又是一張圖紙的話剛開始的時候給你一張圖紙你生活去活不就完了嗎?那為什麼還要進行一些教育進行一些掙扎和努力吶?
所以人生不是一張圖紙,每個事情它也不是像一個流水線一樣水到渠成的,只是說在那個時間的話資訊交流匱乏,這種任命還是產生的非常的清楚的。
於是乎就給了一些老輩人一些錯覺,就是現在還可以利用那種方法去讓自己的兒女完成自己的任務。
當然這個任務就是結婚生子的任務,沒有考慮到實際的情況。
這種實際的情況不僅僅是經濟的情況,也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的情況,我覺得更多更多的是在於這種思想層面上的接受程度。
我相信很多的人在剛結束完自己的學業的時候,並且開始走向社會的時候,他們的這種思想層面是沒有接受到這一資訊的。
這一資訊的產生程度,是需要人透過在社會工作中慢慢的轉變而成,這個慢慢的轉變是由社會或者是所在工作的程度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