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乍一聽這個事情好像有點苛刻,但是仔細想的話,這不就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嗎?
雖然我經常吐槽他們的教導員,但是說實話在內心還是感覺到比較佩服或者是比較崇敬的。
雖然說可能是一些工資的原因導致他必須這樣做,也就是說一些考勤吧,但是能夠做到一個這樣的地步我覺得對人負責是肯定的,另外就是能夠營造出一個比較好的氛圍,無論是這個氛圍是真的是假的,但是我覺得這個氛圍至少是營造出來了
對於一些真正想學習的人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就比如說雲慈,雲慈的改觀是非常大的,雖然他自己說的話可能有些誇張,但是我相信對於讀書這件事情她是不喜歡用這件事情來炫耀的,也就是說如果她真的讀書了,她就會說她讀書了。
而不是用讀書這件事情表明自己有多麼多麼厲害,也不會用讀書這件事情據說自己有多麼多麼的強大。
所以我對雲慈的變化還是感覺到比較開心的,我一直就堅持一個理論,就是讀書這件事情是有用的理論。
我說的讀書並不是廣義上的教育,我說的讀書就是這個本意上的事情,也就是這個讀書。
而且我讀書的時候我不喜歡搜尋什麼人生必讀的十本書,不讀這些書你就後悔了之類之類的。
還有就是類似於一些文章寫的千萬不要讀這些書是浪費時間,這些文章我都不喜歡去看,尤其是看了這個標題之後,看了這個標題我就不想再看了。
我覺得讀書這個事情的選擇不應該以別人的標準,比如說一些平臺的分數,根本不能夠作為參考的物件,作為表意的參考物件也就算了,如果作為一個深層的參考物件的話那簡直就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讀書的時候是要找這種型別,先看看自己感興趣的型別是什麼,然後在找到這個型別自己感興趣的作者或者是題材,慢慢的看這個題材有什麼優點有什麼缺點。
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來,但是我們也要去注意這件事情,注意這件事情之後我們再讀多一點,我能夠發覺原先看的那本書究竟是好還是壞了。
就算是原先看的書他是一個不太好的書,這個時候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出來這本書是有用的,如果說直接從一些平臺上看這個書的分數比較低,然後直接把這個書捨棄的話,我沒有辦法從一個整體看透這個圈子的態度。
當然了一些特別特別爛的書就直接否定,這個是一些特殊的情況,不過一般能夠上市的書,基本上來說應該是沒有什麼的,一些優缺點自己選擇,別人灌輸的思想再好那不是自己的。
不需要聽從書的思想,只需要聽從自己的思想來學習書上的文化,所以說這個書上面的思想自己判斷對與錯,而且一定要學會與別人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一種上升的思想幅度。
也能夠體會到別人對某種思想的看法,於是乎這本書的作用就會大大的提升,甚至說不需要與別人辯論,辯論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一個高度很高的事情。
所以在辯論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找尋一些,我們能夠看到高的高度,我們能夠看不到的高度。
其實有些理論是非常的操蛋,我記得我老師以前的時候就經常和我講這些理論,但是當時的時候感覺還挺有道理的,那現在的話其實就沒有感覺那麼有道理了。
尤其是把一個人比作一個木桶的時候,我記得很多的人都聽過這個木桶的效應,就是一個人的短板是影響他發展的底線。
就是在提高短板的時候才是能夠提高一個人的底線。
當時覺得還挺正確的,但是現在的話我覺得這件事情只能夠是對一個團隊來說,而且還是對一個各司其職的團隊,不能夠有重疊效應的團隊。
對於一個人來說這個理論的話確實有些不恰當,至少我是這個樣子感覺的。
人的發展起能夠用一個木桶效應來證實?如果說這樣的理論的話,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舉一個非常宏大的事實的時候,我能夠說一大堆,真的是絲毫不誇張,我絕對是能給我說一大堆的。
所以有些理論聽一聽看一看就可以了,我們可以在辯駁真假的過程中,來得到一些自己理論上的昇華,說起來的話其實也是比較好玩,感覺上也是比較舒服的。
所以對於雲慈讀書這件事情我是一百個支援,如果哪天說她如果想讓我花錢給他買書的話我絕對是會支援的,買什麼別的衣服戒指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可能會拒絕,但是如果說要買書無論是正版的盜版的我都給她買。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在買書的時候我都是能夠花很大的價錢,我記得以前的時候正版的書大約是在200塊錢左右,本來是想在網上搜一下的,但是想了想電子書和實體書其實在讀的時候這種感覺是有很大的差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