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石車老早就出現了,但一直是用人力來發射。
也就是一頭裝石頭,一頭綁著許多繩索,發射的時候,每個人拉著一條繩索,一齊用力,利用槓桿原理把石頭拋射出去。
想要拋射得遠,用得人就越多,拋石車就要做得越大。
但這裡有一個矛盾,以古代的製作材料和技術,拋石車做得越大,因為自重等各種原因,東西也壞得越快。
而且用的人越多,人力的利用率也越低,畢竟用力總會有先後,同時站得分散,力道方向不完全一致,就會有互相抵消的作用。
所以拋石車在超出一定的大小後,威力和射程反而會降低。
更重要的是,隨著城牆技術的發展,城池越發地高大堅固,這種古代就已有的攻城器械因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已經很難直接對城牆造成嚴重破壞。
畢竟因為人力有限,人力拋石車的最遠距離一般都在一百步以下,而漢弩的射程距離卻能達到兩百步。
再加上笨重,容易損壞,移動不便,操作不易等原因,所以現在拋石車已經擔任不了攻城的主要任務。
倒是可以用它來迎敵和破壞那些臨時用木頭建起來的營寨。
曹操當年官渡之戰,就有人曾把它改造了一番,變成移動的,用來攻擊袁紹軍用木頭製作的戰車和櫓樓。
拋石車重回戰場巔峰,那得到宋朝的時候。
蒙古人手裡的“回回炮”,就是把人力改成了配重,槓桿短臂上不再用人力拉繩索,而是換成了重物。
遠端打擊、非接觸性戰爭這種事情,這個時代再沒有比馮永更瞭解的了。
拋石車算得上是古代的炮兵部隊,所以它的發展歷程馮永一清二楚。
這種配重拋石車,只要設計合理,拋射一百多斤(漢斤,十六兩)石塊,距離可達三百步。
城上的曹兵笑聲還沒停下,第二塊石頭就飛過來了,“咚”地一聲,直接就砸到城牆上,激起了一些塵土。
又有曹兵笑起來,這麼小的石塊,對城牆能有什麼威脅?
龐會的神色卻是凝重起來,蜀賊的拋石車,威力果然是要比普通拋石車大一些。
第三塊石頭很快又出現了,直接越過城牆,砸中了後頭的房屋。
馮永抬起頭,看向巢車頂上的吊筐。
巢車上出現了紅旗,打了一個旗語。
“距離不夠,再加五十斤配重。”
雖然天不熱,但文實額頭還是出現了汗珠,雖然以前測試過,但用在實戰裡還是第一次,果真是比測試的時候要複雜得多。
他偷偷地看了一眼站在後面不遠處的馮郎君,還好馮郎君沒有說什麼。
第四塊石頭直接砸到了關城內的中間位置,巢車上終於出現了合格的訊號。
“好,就按這個配重來。”
文實大聲喊道,幾乎把喉嚨都喊啞了,“各個拋石車的車長都過來領資料。”
“一號準備,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