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紫電青霜記》為代表的俠義,不但極合雍涼風氣,而且因為通俗易懂,更是為廣大雍涼百姓所喜愛。
往來的商隊,大多都是苦腳力,蒼頭黔首也沒什麼錢去高檔場所。
偏偏受眾最多的又是他們。
有需求自然就會有市場。
於是一些說書人,有時乾脆跑到商隊腳力睡的大通鋪客舍裡去講。
更加不講究的,就是找個空曠之地露天講。
反正幹這個,有嘴就行。
久而久之,有些地方就成了固定說書的地方。
有了市場,自然就會有消費,有些青皮暗倡也跟著流竄過來。
為了辦事方便,於是這些固定場所又開始圍上欄杆,蓋上棚子,以遮風擋雨。
此時欄杆多稱為勾欄。
這等地方,在南鄉早就有之。
不過南鄉的這等場所很是正規,官府有專門的曹署管理。
因為聚攏時如瓦合,散時有如瓦解,易聚易散,所以稱之為瓦市勾欄之地。
乃是中底層百姓,往來腳力娛樂的地方。
冀城這邊,也隨了南鄉那邊的叫法,漸漸地叫開了來。
曹三在漢中時,早聞馮郎君治南鄉的種種異聞,只是來時匆匆,要去涼州見馮郎君為要。
如今事了,聽聞冀城亦有這等奇特之處,便心生好奇,要前往一觀。
哪知親臨之後,發現此處大是粗俗,往來皆是粗衫蒼頭。
當下不免有些失望,只是聽聞那說書,卻又讓他覺得新奇,流連一番,竟是不忍立刻離去。
隔壁又傳來有女子的聲音,咦咦呀呀的,似唱非唱,調子如捏著嗓子唱出來一般,當是民俚俗曲。
什麼“靖哥哥”、“蓉兒”,讓人聽得糊里糊塗。
曹三順著聲音轉過去,但見勾欄圍住的地方,有女子臉上塗抹著劣等脂粉,如同鬼畫,張嘴在唱著什麼。
旁邊還有一男子,長得粗矮無比,面目憨厚,一笑就是黑黃的齙牙,一看就是從地裡刨食的。
偏偏腰間還配了一把刀,不住地圍著女子轉。
時不時還配合女子說兩句。
引得下邊漢子呼吸急促,叫好不已,脖子都粗紅粗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