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蜀漢之莊稼漢> 第1018章 是戰是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18章 是戰是逃? (1 / 6)

事實上,馮刺史明著對劉渾說他不著急過河,不過是說了一半實話。

完整句應當是,在魏賊下定決心堅守的情況下,轉戰數千裡的涼州軍,所以除非萬不得已,不會進行攻堅。

要不然,關姬在搶渡的時候,也不至於在區區渡口就用上了火藥爆破這種降維打擊。

因為此時涼州軍,根本沒有輜重部隊,只有臨時組裝的簡陋攻城器械,所以攻堅能力不足。

蟻附攻城,那就是拿將士的命去填。

但涼州軍的精兵,比較精貴,用在這種地方純屬浪費。

當然,馮刺史對劉渾所說的話,也並不算是口嗨。

至少在對幷州五部匈奴的安排,說的基本都是實話。

幷州與河東,就是後世的山西。

誰不知道山西是煤鐵之鄉?

但馮永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全部是在煤鐵上。

當然,煤鐵也是主要目的之一。

他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煤礦的伴生礦,硫鐵礦。

眾所周知,中國的煤儲量雖然很大,但後世每年還要進口相當一部分高品質動力煤。

除了沿海地區要利用海運降低成本,國內自己的煤有太多雜質,大部分煤品質不高,也是重要原因。

這些所謂的雜質裡,硫就是含量比較高的物質。

至少從漢代時,古人就已經發現,產煤的地方,往往也是產硫的地方。

只是據馮永來到三國十多年的多方瞭解,這個時代的硫磺,基本只有兩個用途,一個是入藥,一個是用來煉丹。

問題就在於,中國從來不是一個產天然硫磺的國家——包括工業時代,也沒堪探到儲量足夠夠大的天然硫磺。

而據馮土鱉這個業餘歷史愛好者的知識量,他只知道,就算是到了運用火藥比較廣泛的明代,中國也要從小……小日子過得不錯的島國進口大量硫磺。

所以在三國時代,硫磺很少,少得可憐。

那麼這些少量的硫磺是從哪裡來的呢?

它其實是古人提煉礬石失敗的產物。

問題又來了,礬石又是什麼?

它其實就是一種媒染劑,用來固定衣服染料的東西。

沒有媒染劑,衣服上的染料用水一洗,就很容易掉色。

所以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日常用品。

古代提煉礬石的原材料就是硫鐵礦,常與煤礦伴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