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感激道:
“謝過大司馬。”
“明日我會派出一支運糧隊,前往汧縣送糧,到時你就是押糧官。”
“諾。”
與司馬懿在得知馮永的訊息之後,立刻就可以做出應對相比,漢軍的反應就顯得有些遲緩。
畢竟確實就如鄧艾所言,兵分三路,又無法互通訊息,三路之間,自然就只能各自為戰。
對於丞相這一路大軍來說,資訊不足,就只能按出徵前的計劃,一步一步,穩打穩紮。
這是一種穩妥的做法。
正哪司馬懿所認為的那樣,隨著鼎足之勢的正式確立,各國軍隊也不斷走向正規化。
兩支大軍的對陣,不再是一古腦衝上去拔刀就砍。
就算是你想衝,人家也未必給你機會,反而有極大的可能是給對手機會。
統帥需要從國家戰爭潛力、後勤保障、民心向背、交戰時機等等方面去全盤考慮,而不僅僅是兩軍對決。
這就是所謂的廟算。
只是統帥所要考慮的,並不是將軍所要考慮的。
比如說魏延。
看著北岸的魏國運糧隊大搖大擺地經過,囂張的模樣似乎一點也沒有把對面的漢軍看在眼裡,魏延就恨不得張弓拉箭,把那個領頭的傢伙射下馬來。
只是渭水實是太寬,不說是弓箭,就是軍中的重弩,怕也是堪堪能射到岸邊。
更別說能射到遠離岸邊的魏國軍隊
“北伐北伐,這哪是北伐,分明就是兒戲!”
魏延憤然道,“打又不打,空耗錢糧,何時才能擊敗魏賊?”
言畢,他把手上的長弓擲於地上,讓親衛牽過馬,翻身而上,向著五丈原馳去。
進入軍營,魏延翻身下馬,大步流星地朝帥帳走去。
身為丞相麾下軍中第一大將,一路上沒有人會攔他。
“魏將軍。”
“我想要見丞相。”
“將軍,丞相去武功水那邊檢視敵情了。”
又不打算渡水擊賊,天天看敵情,還能把魏賊看死?
魏延聽到這話,心裡就是有些不耐,嘀咕了一句,然後轉身向著武功水方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