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在離竹筏渡水不遠的地方,已經聯接好的筏橋,上游的一頭被推入水裡,藉助水流,開始自動緩緩地向對岸靠去。
下游的一頭,則是被死死地固定在樁子上。
“咔咔咔……”
筏橋發出令人牙酸的聲音,最終“嘩啦”地一聲,卡在了東岸。
早已迫不及待的孟琰一躍而上,領著虎步軍將士,踏著筏橋,直奔對岸。
有一支魏軍想要衝過來圍堵,然後只聽得又是一陣“蓬蓬蓬”的弩箭聲,西岸的強弩手射出暴雨般的矢雨。
岸邊五十步之內,無人敢靠近。
等透過筏橋的虎步軍奔跑到達對岸,第一批乘筏船到岸邊的將士已經幾乎全部陣亡。
“大司馬!”
“不著急!”
遠遠地看到這一幕的司馬懿面容沉穩。
少量漢軍衝過岸邊,這個沒什麼。
只有等諸葛亮派出大批人馬開始渡水的時候,才是真正半渡而擊的時候。
現在這種情況,只能是步卒短兵相接,遠未到精騎出動的時候。
如果精騎現在就出動,除了把自己衝進水裡,不會有別的作用。
這種小規模戰鬥,就看誰的韌性更加,誰的組織性更好。
很明顯,眼下渡水的漢軍,是諸葛亮手裡的精銳。
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面不夠寬,對岸的強弩可以掩護渡水,魏軍空有兵力優勢,卻沒有辦法從兩側包抄過去。
第一支筏橋成功後,接著就是第二支……
第三支,被水衝散了……
同時從一開始就搭建的浮橋也不斷地向東岸延伸……
長達數里的岸邊,漢魏兩軍的將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兇性的野獸,在不斷地吶喊廝殺。
與此同時,橋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數萬騎軍正在緩緩而行。
之所以緩緩而行,是因為郭淮已經提前把橋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壞。
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則兩三丈,寬則四五丈的深溝。
方法很簡單,但卻很有效。
馮永這一路上,不得不把這些壕溝填平了,才能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