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己好像沒有答應吧?
所以陛下是去問上大將軍,而且上大將軍同意了?
面對顧雍的疑問,孫權面色一僵。
滿心思都是諸葛亮死後,大吳要面對什麼樣的情況。
竟是把自己派使者前往漢國商量聯合出兵的事給說漏嘴了。
孫權咳了一下,含糊地說道:
“只是漢國取得大勝,所以我派人去慶賀,順便問一問兩國下一次共同出兵的時間。”
顧雍看到皇帝這個神色,豈有不懷疑之理?
“陛下,兩國出兵之事,茲事體大,大吳這些年來,年年出兵北上,已是到了國乏民疲之際,不可不慎。”
自遷都這麼多年來,陛下年年有出兵北上之意,偏偏每一次都是徒勞無功。
正所為兵馬一動,錢糧無數。
這麼多的錢糧,最後大部分還不是攤派到江東的各家頭上?
大夥出了這麼多的錢糧,又沒撈到什麼好處,難免熱情不再。
再說了,現在天下三分,大吳獨佔其一,也不算太差了。
緩上幾年,讓百姓休養生息,恢復過來以後再談北伐之事不好嗎?
顧雍這個話,雖說是有私心,但更多的,也是秉公直言,老成謀國。
他自當了這個丞相以來,常常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
所以他深知,吳國這幾年來,鑄了這麼多大錢,民間早就有怨言傳出。
只是他的這番話聽在孫權耳裡,卻是讓皇帝別有一番滋味。
因為陸遜勸說孫權暫緩北伐的說法,也正是說百姓堪重負,與顧雍所言不謀而合。
吳郡四姓,顧、陸、朱、張四大家族,顧家與陸遜,一內一外,一文一武,皆是大吳最頂尖的重臣。
偏偏兩人相隔千里,卻說出同樣的話來反對北伐,實是讓孫權很難不往其它方向去想:
你們這些江東大姓,莫不成私下裡早就達了某種不可告人的協議了?
一念至此,孫權的臉色就是有些難看。
只是他長了一臉的大鬍子,遮住了大半個臉。
再加上坐的又是主位,顧雍坐在下邊,遠遠的也看得不太清楚,所以沒有注意到。
想起漢國的丞相,人家不但沒有阻止北伐,而且還親自領軍北伐,甚至病逝在北伐途中。
孫大帝就覺得更不是滋味了。
心裡這麼想著,孫權卻是做出受教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