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將的目光,看向東面,整個人看上去都變得有些抑鬱了。
明明猜到對方想要做什麼,可是自己卻偏偏什麼也做不了。
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糟糕了。
就在新關的魏軍在等待東面的援軍時,離他們最近的陝縣,同樣迎來了危機。
陝縣的東邊不遠處,有一個渡口,這個渡口呢,叫作茅津渡。
當年啊,也就是春秋時代,晉國還在的時候,有一個國君叫晉獻公。
這個人可能後世人不太清楚,但大夥肯定知道假道伐虢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說的就是晉獻公,他從茅津渡這裡南渡大河,滅掉了虢國。
晉獻公有個兒子叫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這個大夥可能就比較熟悉了。
畢竟《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是要求背誦的嘛。
講的就是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然後燭之武悄悄地勸退了秦軍,甚至秦國還主動派人幫忙守衛鄭國。
當時晉國的國君呢,就是晉文公。
此事過後沒兩年,晉文公就死了,他的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這就是晉襄公。
然後秦人得了前幾年安排在鄭國內應的訊息,說是鄭國無備,可以趁機派軍滅掉鄭國。
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穆公,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篇文章裡所提起的“百里奚舉於市”的事件主角之一。
也就是提拔了百里奚,同時也是稱霸西戎,給秦國往西拓地千里的秦國雄主。
但這位雄主派兵欲滅鄭,絕對他人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
他想趁著晉國國喪,政局動盪之時,與鄭國內應裡應外合,一舉滅掉鄭國。
誰料到鄭國及時得到訊息,做好了準備,於是秦軍只能是順路滅掉依附晉國的滑國而回師。
但就是在回師的時候,剛即位的晉襄公,領軍從茅津渡南渡大河,埋伏秦軍。
秦軍從上到下,無一人逃脫,三位主將皆被俘虜。
可以說,悠悠古渡,見證了太多太多的歷史。
雖然大漢得到天下後,茅津渡再沒遇到戰事。
但河東鹽海所產的鹽巴,相當一部分就是從茅津渡運至關東。
甚至在漢軍奪取了河東之後,仍有無孔不入的商隊,偷偷地從渡口運鹽到大河之南,以謀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