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針對陸遜佈置出那等死局,不但要深刻了解人心,特別是孫權的心理。
而且還要把吳國朝堂博弈,甚至荊州及上庸一帶各方勢力的軍事都考慮進去。
再加上一點點的前瞻性——歷史的前瞻性。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季漢的底氣。
強大的底氣,才是根本。
能參與到這等謀國廟算的大事當中,讓張大秘書有一種莫名的興奮。
畢竟從一開始,就死心塌地地跟著眼前這個男人,圖的可不就是一個自由自在,以及能證明巾幗不讓鬚眉的快意?
“夷陵一戰,先帝敗於陸遜之手,令國家危難已極,幾有傾覆之憂。”
“但丞相仍是決意重新與吳國聯盟,甚至後面還承認東西兩帝並尊,何也?”
馮大司馬似是早料到這種情況,面色倒是平靜,“彼時漢弱,有求於吳也。”
“然今日不比往昔,漢吳強弱之勢易也。孫權也好,陸遜也罷,再怎麼不願意,當知逆大勢之難。”
“還有就是,”馮大司馬語氣悠悠,輕鬆寫意中又帶著掌握先機的自信,“孫權老暮矣!”
此時此刻,除了馮某人,大概還沒有人意識到,吳國太子孫登病亡,對吳國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孫權晚年之昏昧,是被後人常提起的一大詬病。
特別是他故意挑起了南魯兩宮之爭,讓吳國朝堂幾乎所有重要臣子,都深陷入黨爭的漩渦。
這在後世許多人看來,簡直就是謎一樣的智熄操作。
然則,當馮大司馬親歷了這個時代,他這才隱隱猜到可能的原因。
孫權的這個操作,智熄有可能,但一點也不謎。
原因很簡單:
孫權老矣!
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上天可能也不會再給他機會,像培養孫登那樣,再培養出一個接班人。
為了從諸多兒子中挑出合格的繼承人,所以他只好採用最激烈最殘酷,同時也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手段——養蠱。
而與此同時,他也正好藉此機會,為孫家的後來者,掃平朝野的一切障礙。
功高震主,又鎮守吳國豫章以西半壁江山十餘載,朝野聲望無人可及的陸遜,必然是孫權的目標。
更別說陸遜還是江東大族代表人物。
不說為了孫家未來皇帝的地位穩固著想,就憑孫氏與江東大族的恩怨情仇,陸遜基本就註定了悲劇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