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馮某人在南鄉開工坊,建學堂的時候,大漢丞相曾對馮某人的做法做過一個推演。
然後得出一個讓人非常驚悚的結論:
馮某人這是在嘗試強行打造出一批良家子。
然後麼,丞相想要看看馮某人能做到哪一步,於是大開綠燈。
先是給了一個南鄉縣做嘗試。
後來發現,喲嗬,小夥子不錯嘛!
於是又給了一個越巂郡,甚至比南鄉縣還要放權,稱得上是任由馮某人全權折騰。
馮某人自然沒有辜負丞相的希望,無論是南鄉還是越巂,都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
這才有了後面的出任涼州刺史。
丞相雖不言,但態度自明:
弄,使勁弄,老子在後面給你兜底。
不怪丞相這般,實是以一州之地,抗魏之十二州,真可謂逆天而行。
而馮某人能讓一個益州有兩州之力,那我再給你加一個涼州,那不就是……四個州?
而對面的魏國又少了一個涼州。
更別說涼州產良馬,那可是一加一大於二。
這一加一減,再加上與吳國的聯盟,夾擊魏國,勝負五五開,不過份吧?
馮某人確實也沒有讓丞相失望,鎮豪強,撫羌胡,通西域,興水利,劃草場,開工坊,……
數年之後,拉起一支數萬騎兵的大軍,配合漢中大軍,一東一西,鯨吞關中幷州。
天下大勢,由此徹底改變。
此戰過後,大漢都流傳著這麼一句話:
“南鄉子,銳天下;越巂郎,戰無懼;涼州胡,漢家血。”
不是說丞相所領的漢中大軍不行,而是馮某人及麾下涼州軍,在這一戰的表現,堪與前漢的冠軍侯一比,委實驚豔無比。
當然,在後世的評價中,馮某人的這一戰,自然是要比冠軍侯稍遜一些。
因為對手不一樣。
一個是對外,一個是對內。
一個是開疆拓土,一個是收復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