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居然有人去年那一場大戰的覆盤說事。
說什麼馮某人不趁勝追擊,乃是失了良機,莫不是怕深入賊境遇到不利,損了名聲?
太過惜名了啊!
什麼洛陽無險可守,居然懼怕吳人威脅而不敢進攻,莫不是擔心損了興漢會在吳地的生意?
以大漢的實力,早就可以滅吳了,居然還這般拖拖拉拉,很讓人懷疑啊!
云云。
反正怎麼噁心人怎麼來。
偏偏乍聽之下,還頗有些道理,極具迷惑性。
說實在的,如果不是為了考慮統一天下以後的治理問題,大漢拼著一口氣,強行傾國之力,東進滅魏,未必不能成功。
如果再考慮到吳國背刺的傳統,以及司馬懿曹爽唇亡齒寒被迫聯手的可能性。
大漢同時以一敵二,這一場大戰下來,少說也能吃下大河以北的地方。
但如此一來,耗盡國力的大漢,不但需要更多的時間來休養生息,這才繼續南下東進,滅魏吞吳。
而且世家勢力,肯定趁機死灰復燃,故態復萌,抓住機會重新寄生。
更重要的是,這種爛仗打得越久,打得越多。
原本已經所剩無幾的漢家元氣,就會被越快地消耗。
偏偏這個時期的上天,對漢家兒女並不友好。
小冰河的極寒氣候,只會逼迫胡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南下。
如果漢家內耗太過,對胡人無法形成人口絕對優勢。
此消彼漲之下,鬼知道會不會有什麼宇宙意志讓時間線重新閉合?
或者說,自己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努力,最後卻被歷史慣性硬生生地拽回原來的軌跡,那就真是操蛋了!
一向善於利用大勢壓人的馮某人,最是明白什麼叫勢大難敵。
在馮某人看來,統一天下並不重要。
畢竟司馬晉也曾是一個統一王朝。
但儘可能地保留漢家元氣,改變歷史軌跡。
乃至給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留下足夠的人口基礎和社會基礎。
最終讓華夏能跳出未來千餘年的歷史迴圈悲劇。
很重要!
那些天天瞎嚷嚷立刻滅魏吞吳的傢伙,在馮某人看來,基本都提起褲子不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