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互相推搡,試圖在人群中開闢出一條通道。
滿是泥漿的地面上,時不時出現一隻看不清顏色的靴子。
這一切,讓大魏的公卿大臣們,顯得狼狽無比。
宗親曹冏見此,不由滿面悲傷,哀嘆道:
“昔漢帝先走長安,後歸洛陽,滿朝公卿大臣,居住於茅屋中,議事於茅屋下,四邊插荊棘以為遮蔽。”
“今觀我大魏君臣,先走許昌,再至譙縣,此時此刻,與彼時彼刻何曾相似?”
遂熬夜點燈,寫成《六代論》,假託以陳王曹植之遺文,呈送大將軍,曰:
臣聞古之王者,必建同姓以明親親,必樹異姓以明賢賢……非賢無與興功,非親無與輔治……先聖知其然也,故博求親疏而並用之。
近則有宗盟藩衛之固,遠則有仁賢輔弼之助;盛則有與共其治,衰則有與守其土;安則有與享其福,危則有與同其禍。
……
意思就是有感於曹魏政權不重用宗室,大權將會旁落外姓,建議分封宗室子弟,授以軍政實權,以抑制異姓權臣,強幹弱枝,鞏固曹魏統治。
只是剛至譙縣的曹爽,正忙得焦頭爛額,哪有什麼心情看這又臭又長的奏疏?
就算是陳王才名滿天下,那也已是個死人了,遂棄而不看。
得知自家大人名下莫名多了一篇文章的濟北王曹志,看了這篇文章,覺得甚是眼熟。
因為他知道,自家大人在以前,確實屢有上疏,提醒先帝:
豪右執政,不在親戚,權之所在,雖疏必重,勢之所去,雖親必輕。
今公族疏而異姓親,日後必有後患。
懇求先帝給曹氏宗親一個機會,以藩衛大魏天下。
現在這篇文章,言辭之間,與大人以前所寫奏章,頗有相通之處。
故而曹志這才覺得眼熟。
只是他翻遍了記錄自家大人文章的目錄,也沒尋到這篇文章,心中已是略有所悟。
棄書而舉壺,長飲一口,對著某個方向似笑實哭,似歡實悲地說道:
“大人啊,你現在看到了吧?莫說是先帝,就算是你能等到今日,恐怕也等不到朝廷會改變主意的一天。”
這個大魏啊,是入他阿母的真沒救了!
飲畢,自行研墨,揮毫而寫:
“阿兄,許久不見,弟甚是思念,渴盼一晤。”
曹志的兄長曹苗,接到濟北王的信時,正在鄉下的地裡幹活。
春日快要到了,要提前做好春耕的準備。
看完廖廖十數字的來信,原本一副老農模樣的曹苗,瞳孔頓時就是一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