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春論功一事上,看到張休被貶,於是便趁機落井下石。
於是他尋了個機會,向孫權進讒言,說張休與其祖父(張昭)性格相類。
在流放交州路上,多有不平之色,屢出不敬之言。
張昭雖說是位列吳國文臣第一,但孫權稱帝后,卻與張昭屢起爭執衝突。
張昭性格剛直,與孫權起衝突時,曾逼得孫權跪下認錯。
孫權亦曾對張昭舉刀相向,乃至用土封死張昭的門口,乃至用火燒張昭的家門。
臥榻養病的孫權在聽到孫弘的話後,立刻就想起了昔日自己與張昭之間的恩怨。
當場就是發怒地連連拍打著床榻:
“婁侯王臣蹇蹇,乃國之元老者。張叔嗣(即張休)承其祖父之蔭,僥倖得以入朝。”
“他不思報皇恩,卻以其祖父之姿待吾,可謂欺朕耶!”
盛怒之下,遂下詔賜死張休。
孫弘之陰險狡詐,大抵如此。
而楊竺,則是徐州廣陵郡人士,年少時就有了不小的名氣。
後來入仕吳國,憑藉著名氣和自身的才幹,倒也頗得孫權的看重。
但時為上大將軍的陸遜在得知後,卻是對楊竺不以為然,認為此人行舉不正,終會惹大禍而敗亡。
於是勸說楊竺之兄楊穆,讓他與楊竺分家,另立門戶。
所以,陸遜勸全琮殺子乃是性格所致,並非沒有緣由。
只是全琮身為大都督,就算位不及陸遜,但亦有底氣與之相抗。
而楊竺身為後輩,自是不敢明著對陸遜如何,只能是在心裡暗暗記下。
待二宮之爭起,楊竺深知太子賓客有顧譚張休等人,皆是有身世。
且陸遜等人,又有勸立之功。
自己就算是擁戴太子,亦不過居於眾臣末尾。
更別說自己又不受陸遜所喜,就算是擁戴太子,說不定還會在太子一黨那邊受到排擠。
那還不如擁立魯王。
日後若是能成功,不但在從龍之功裡是排在前面,而且還有機會在陸遜面前出一口惡氣。
故而楊竺在魯王孫霸面前,積極出謀劃策,很快就成為了魯王的心腹之一。
此次孫權的禁令一出,楊竺便秘密前去見魯王孫霸,獻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