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過河卒之風起鳳鱗> 第二卷 行路難 第四章 地頭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卷 行路難 第四章 地頭蛇 (1 / 2)

正月十七,子時正二。

龍舒縣,湯宅。

湯家一門老小十三口人的屍首整整齊齊的排列在宅院正中間,幾名青鸞衛力士舉著火把守在這一排屍體旁,火光照耀著屍體的面龐,讓本就未曾閤眼的一眾屍首顯得更加詭異。

吳海浮默默地打量著這些屍首,臉色鐵青的李三辛揹負著雙手站在他的右邊,在兩人身後,包括沈追在內的一眾總旗、小旗都沉默地低著頭,噤若寒蟬地陪在兩位主官和仵作們在此驗屍。

死者裡除了湯和的父母、妻子和妾室這些親眷外,還包括了躺在湯宅內的五位丫鬟、三位家丁和一位管家,他們全都是自縊而亡。再加上湯和這位主人,湯家一十三口全都在這裡聚齊了。

真是一家人就要走得整整齊齊。

在場的青鸞衛們臉色都相當難看,任誰都能看出來,這是一起滅門慘案,還剛好是十三位死者。

隨著東西方交流的加深,近百餘年來逐漸興起一股西學的浪潮,西學的盛行,使得中原大地產生了諸多變化,小到大時辰和小時辰,大到鐵甲艦的改良。除了取長補短的學習交流之外,也將西方的一些習慣搬到了東方。

就比如對“十三”這個數字的忌諱。

在聖廷的傳說中,無上意志在人間的化身有著十二位門徒,無上意志的人間化身在受害前曾和自己的十二個門徒共進晚餐,也就是聖廷故事中著名的“最後的晚餐”。

在這頓晚餐中,第十三個門徒出賣了無上意志,他為了三十塊銀幣的報酬把無上意志出賣給了當時的世俗國家,最終導致無上意志的化身被世俗軍隊逮捕,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受盡折磨而死。

從此,“十三”這個數字的“惡名”便在聖廷國家中傳唱。

其實“十三”被如此仇視是完全的冤案,之所以說那位背叛的門徒是第十三位使徒,是因為那位叛徒在出賣無上意志後不久便悽慘痛苦地死去了,無上意志只能又選出了一名使徒,這位使徒才是實際上的第十三名使徒。

但是出賣者理應排在最後,而那位叛徒在使徒中的排名數字也被信徒所遺忘,所以只能將錯就錯,將那位叛徒視為第十三位使徒。

西學的傳播,使得大玄沿海的部分民眾都沾染上了一些西洋的習慣,其中就包括了仇視“十三”這個數字,他們會刻意避開一切有關“十三”的東西,更不會在家裡養上十三口人。

很顯然,湯和這個“天廷”妖人並不怎麼相信“十三”的故事。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太上道祖五千言中有云:“十二為地數,週而復始,十三則相天,由地而天。敝而新成之象。此為諸子。十為天數,周流不息,十而有三,由天而道。複本還源,開闢成真之象。此為太上。”

在道門中,“十三”不光不是災厄的象徵,反而還有些吉祥的寓意,傳說玉京各坊中的第十三排房屋都會更容易賣出高價。

巧合的是,沈追正好是龍舒縣百戶所內的第十三位小旗。

是像聖廷故事中的那位第十三位門徒一樣因為背叛而慘死街頭,還是會像道門中的吉祥寓意一樣官運亨通,就全看今天晚上百戶大人他們怎麼處理湯家這十三具屍首了。

想到這裡,沈追不由得將目光轉移到了院子後方,只見一位約摸二十五六歲的女子正被眾星捧月般地圍在一群道士中間,那女子身著廣袖、對襟繫帶的正裝鶴氅,頭戴對應五品道士的混元巾,手中把玩著一柄合起的摺扇,那張未施粉黛、容貌出眾的臉上仍留有倦意,正眼神不善地打量著院子四周的環境。

那位正是龍舒縣本地道觀天心觀的觀主,出身太平道沈家的五品執事道士沈玉華,表字參宿。

道門的宮觀分為四級,分別是:縣觀、府觀、州宮、道宮。

道門境內的道觀一般便是縣觀這一級,安排執事道士,根據道觀的位置和重要性不同,執事道士的品級從七品道士到四品祭酒道士不等。

前幾年第二次江南大案中,金陵府內被燒燬的真武觀便是府觀這一級,安排主事道士,其品級從五品道士到三品幽逸道士不等。

蘆州道府的太平宮則屬於州宮一級,放眼整個道門,州宮一級的宮觀也就二十個左右,乃是各掌府真人和各副府主所在。

至於道宮一級,屈指可數,太平道的青領宮、真境別院,正一道的大真人府、上清宮,全真道的萬壽重陽宮、無墟宮,以及紫霄宮、永珍道宮。分別由大掌教、三位副掌教大真人、一位平章大真人和三位參知真人親領,規格最高。

龍舒縣作為蘆州府內數得著的大縣,轄境遼闊、百姓眾多,更有皋城瓜片這種著名的商業產業,所以道門在這裡安排了一位五品道士負責本地道觀的管理。又因為縣觀要與處在懷南府的市舶堂分堂共同負責茶葉的貿易事項,所以天心觀觀主這個位置可謂是位卑權重,在蘆州道府內相當搶手。

沈玉華能在這個年紀擊敗一眾競爭對手成功當上一觀之主,個人能力是一方面,但沈家所帶來的助力也是不可忽視的。

做為太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沈家在蘆州的影響是難以想象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