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這是一場慘烈的戰鬥。
在遊戲中吳真實早已經體驗過劉備面臨的火燒七百里的絕望。
劉備的家底幾乎燒得一乾二淨。
回到白帝城的劉備明白後悔已經來不及,整個人的情況也是每況愈下,於是就進行了託孤。
自然,環顧四周,其他人似乎都幫不上什麼忙,於是,最終就只得選擇諸葛亮。
諸葛亮明白,這個時候硬著頭皮也得上了,雖然劉備已經把家底敗光了,但是益州畢竟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而且高祖和項羽的爭鋒中也是敗多勝少,所以諸葛亮還是最終選擇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是,環顧四周,諸葛亮發現整個蜀國面臨著非常嚴重的人才斷層問題,除此之外,劉禪也年幼。
於是,無奈之下只好親自決斷大小事務。並嘗試著培養從荊州過來的子弟。
這些人中馬謖就是主要的培養物件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馬謖成為了裡面諸葛亮最為器重的物件。
這麼一來,吳真實就明白了,為什麼諸葛亮斬馬謖的時候會流淚,為什麼劉禪一直沒能成長起來,畢竟諸葛亮事必躬親的話,劉禪如何成長。
自然,一開始的幾年諸葛亮正值壯年,經歷旺盛,所以這麼搞沒有什麼問題。
由於有著充足的精力,在北伐的道路上往往還能幹出一些名堂來。
但是,看著一直不能成長的劉禪和斷層現象越來越嚴重,越來越老的諸葛亮顯得越來越憂心忡忡。
所以,只要看到比較有出息的魏國名將,諸葛亮都會嘗試去勸降。
畢竟,人才緊缺的問題比想的更加厲害。
自然,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有時候也會自責上位的時候太過狠辣,沒能勸住劉備當年的大動作。
但是,無論怎麼想都沒有用了,畢竟,蜀國在國力,教育,人才儲備上已經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隨著趙雲的老去,獨當一面的人只剩下諸葛亮最不信任的魏延。
自然,魏延跟了諸葛亮30年,諸葛亮還不信任魏延,這確實是不太科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