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僧導的地位和名聲而說這樣的話,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事情很快傳到孝武帝耳朵裡,孝武令他速回京城。法願剛一上殿,孝武帝就劈頭問他:“法願,為什麼假裝吃素呢?”
“貧僧吃素已整十年了,並未假裝。”法願面色平靜,不卑不亢。
孝武帝見他敢頂撞自己,頓時大怒命令道:“沈攸之,把肉拿來,我看他吃不吃?”
直閣沈攸之拿肉硬往他嘴裡塞,法願雙唇緊閉,兩人折騰了一會兒,法願的門牙都弄掉了兩顆,肉也未嚥下一點。
孝武帝臉色都變了,最後命令他罷道還俗,作廣武將軍,在華林殿值班伺候。
法願沒有繼續反抗,他頂盔戴甲,作起了將軍。
法願雖然形同俗人,但謹守禪戒,從未破犯。
不久孝武帝駕崩,昭太后才令他重新出家。
明帝太始六年,佼長生舍宅為寺,取名正勝,禮請法願居住。
齊取代宋以後,高帝和武帝對他都以師禮相待。
武帝永明二年,法願的兄長去世,法願回京,住在湘宮寺,武帝親自來問候,法願派人轉告:“腳病還未好,不能相見。”
武帝轉身就回去了。
文惠太子到湘宮寺問候,法願連座也不讓,太子只好垂手侍立一旁。
他小心翼翼地向法願探問:“用奏樂、擊鼓、打鐃來供養佛祖,那該是怎樣的福分呢?”
法願不屑一顧:“當初菩薩以八萬伎樂供養佛祖,尚不能趁心如意,現在你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有什麼可說的?”
當時的王公貴族都從他受戒,他要見這些人都是直來直去,用不著通報。
法願的名聲顯赫,眾人沓隨喜施捨,每天他收得的錢物都數以萬計。
法願並不積蓄,隨時用他們修造福業。
他或是僱人禮拜佛祖,或是借給人設齋,或是買來米穀餵魚喂鳥,或是買來飯食,送給囚徒。
功德無量,不可勝計。
法願又善於唱經,他的方法與眾不同,言語訛雜,隨心所欲,不依韻律,只重隨時點拔,真可說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
後來,法願在禪定時,三天沒有吃飯。
忽然對弟子們說:“你們的飯碗要丟了。”很快就臥床不起。
不久寺院旁邊房子著火,寺在下風頭,徒眾一看:“說什麼也躲不過去了!”
便商議將法願用車拉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