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多半在家裡幫忙做家務,然後熬到十五六,尋一個好人家,訂了婚交了彩禮,家裡人的日子便會寬裕很多。
鄭佳覺得,這種人家裡,養的女孩其實和養豬並沒有什麼區別。
養女孩和養豬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最後能賣個好價錢,唯一的區別是,養豬賺的少,但成本也小,養姑娘賺的多,但成本也高,所以為了更高的榨取中間的可利用價值,以及更低的控制培養成本,山裡的姑娘從小就要學習做飯、納鞋底、割豬草、洗衣服……
但她比較幸運,家裡沒養豬,爺爺也沒把她當豬養,六歲的時候,爺爺就把她送到村裡的教書先生家裡上學了。
村子上學的地方並不是學校,只是一個原來上過初中的村民,為了賺點錢補貼家用,就給家裡掛了個類似學習班的牌子,收一些村裡孩子,給他們教書識字。
學費自然也很便宜,有錢的給點錢,沒錢的給點包穀面也行,什麼都沒有的,先欠著也行。
鄭佳就是在這裡,完成了她的學前啟蒙教育,可惜,這教書先生也只教了她四年就腦溢血掛了,走的很安詳。
所以第五年,爺爺又將她送到了縣裡。
一句話說的很輕鬆,但做起來,那是真難啊……
從她們家去縣裡的學校,每天早上4點起床,揹著書包,還得裝上一天的食物和水,然後步行3個小時,翻過土溝,再走上二十多里地。
所以天氣對她影響很大,晴天的時候好點,遇到雨雪天氣,她就得起的更早,穿上打滿補丁的雨鞋,一腳一挪的往學校走。
這泥土路被雨水滲透之後,每一腳下去都會踩出十公分的腳印,然後她得用很大的力氣將雨鞋拔出來,再踩第二腳。
這都還算好的,一旦遇到大雪封山,她的求學之路就更艱難了。
這些年的上學生涯中,大雪、暴雨天氣她碰到過無數次,但這都不是她難以忘懷的,最讓她難忘的,還是貧窮帶來的自卑感,以及……那家她高興卻又羞愧了好幾年的包子鋪。
那是開在學校隔壁的一家包子店,沒有招牌,但生意很好。
老闆是一對四十多歲的中年夫妻,她每次去學校的時候,總會從包子鋪門口路過,聞著菜香、肉香混合的包子特有的香味,看著包子鋪坐著、站著吃包子的同學們,羨慕不已。
從五年級到初一,三年時間裡,她無數次從這家包子鋪門口路過,但始終沒有吃過一次,不為別的,就是單純的窮,窮到根本沒有額外的錢去浪費買個包子。
不過那時候她還小,在這種巨大的誘惑面前,孩童的自制力總是不夠堅定。
所以,思索了三年之後,最終讓她想到了一個可以吃到包子但又不用給錢的辦法。
想到這,鄭佳莞爾一笑,回頭再看了看貧瘠的山村,以她的能力,無法讓這個村子做出巨大的改變,但一些細微的變化還是可以的。
土家溝村委會,一幫人此刻正在撓頭。
“縣裡三年前就下了檔案,讓每個村修建小學,我們土家溝已經被點名批評了三年了,今年無論如何都要把小學蓋起來,可不能讓村裡的娃娃們再當文盲了。”
老村長抽著旱菸袋皺著眉開腔,旁邊的人點頭附和。
“是啊,知識改變命運啊,我們土家溝不能再窮下去了,要想富起來,還是得先把道路和教育抓起來啊。”
書客居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