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各個部落加起來,全族皆兵,擁有高達五十萬匈奴騎兵,兵力多了近十倍。
可是,打仗從來不是人多的一番便勝。否則以大楚皇朝5000萬人,一人一口唾沫就把匈奴給淹了,哪裡讓匈奴在北方威風這麼久。
打仗比的是戰鬥力,不是單純的數量。
和吳王項弼二十萬大軍作戰的時候,楚天秀手裡也就六千丹陽兵和幾萬老式兵種而已,便能抵擋住吳軍的四面圍攻。
五萬新軍看上去不多,一旦成軍,那戰鬥力絕對彪悍。
當然,這也是楚天秀,甚至大楚能夠做到的極限了。
新軍需要足夠的裝備,想多也多不了。
大楚皇朝的鋼生產能力,都集中在丹陽城,還達不到可以短時間內裝備幾十萬大楚軍隊的程度。
光是供應五萬新軍的裝備,已經讓丹陽城的匠人們日夜不停的幹了好幾個月的活。
在吳王項弼和諸侯聯軍覆滅之後,收攏了近十萬的降卒,在馬鞍山挖礦、鍊鐵,大規模的擴張鍊鋼鐵能力,也就勉強能供應新軍的軍械軍備。
...
到了軍武學院。
楚天秀、李虞,把軍武學院的老師們和上千名學員們召集起來。
軍武大校場上,黑壓壓一片人頭。
眾學員們都私下議論紛紛,似乎在猜測著什麼。
他們都知道,朝廷要大舉北征了,這將是數十年來最大一次征戰。甚至是他們這輩子可能遇到的唯一一次立下不世戰功的機會了。
朝廷以戰功封勳爵王侯。
不論年齡,擊殺匈奴軍隊者,眨眼便能步步高昇,拜將封侯。
但是他們這些軍武學院的學員們有沒有機會參加此戰,則很難說了。錯過了這次,他們恐怕難有立下戰功的機會了。
不打仗,那就只能慢慢熬資歷,到老了才可能身為將軍,這是任何一名學員都不想看到的。
楚天秀在大校場上,宣佈了組建新軍的訊息。
“學員們!”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畢生苦學,只為今朝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