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是劉病已> 第八十六章:群英匯聚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十六章:群英匯聚 (2 / 2)

霍光在丞相府中,一點都沒有感受到外面各學派士子的喜悅感,他手上拿到太常和京兆尹的報名者的籍貫與學派名錄,他發現在所有的參考士子中,儒家各派系加在一起,幾乎佔了將近六成!

換句話說,其他法家、黃老、墨等學派的參考加起來,也沒儒家的人多。

人多,就是力量!

只要最終,不在考舉上不出漏子,儒家毫無疑問,就將成為本次考舉最大的贏家!

同時更能在天下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肌肉,證明儒家還是漢室第一學派,同時獲得更多貴族、重臣的重視。

但是,天子在幾次朝會上,有意無意的表露出自己對儒家的厭惡,甚至不顧自身跟穀梁派的淵源,直接一劍封喉,將穀梁徹底打落深淵。

但是,平心而論,儒家在漢室的政治版圖中的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在印象中那麼一無是處, 在地方行政以及教育普及還有文明進步方面,儒家的作用,都不可替代。

但是道統之爭,路線之爭,意識形態之爭,不會有人客氣,更不會有人去講什麼君子風範。

已經有不少人在霍光面前,控訴儒家在地方上的情況,親親相隱,已經成為儒家共同遵守的信條,甚至有些出身公羊學派的官員,也慢慢被地方豪強腐蝕拉攏,忘記了自己的初心。

太學山長已故董仲舒之幼子董安,也於昨夜到丞相府跟霍光敘同窗之誼,閒談中也表示,考舉所出之題,並無聖人之言,除了數術,其他是否過於簡單了,但是霍光表面上並沒有任何表示,心裡卻嗤之以鼻。

此次考舉,所需要錄取的職位,都是要去辦實事的中下層官吏,所以,考什麼詩書經典,簡直是胡鬧,在地方管理農戶百姓,官吏們只需要維持地方治安,服從官府指令就好,所以在地方上,詩詞歌賦,聖人經典無異於對牛彈琴,中下層官吏只要會識字、會算術,邏輯清楚,思維清晰就夠了。

又不是選宰相,還得看能不能熟背經典。

更不是選博士,沒人要求錄取的都是飽讀詩書,在一方領域有著權威的大能。

而在今天霍光已經不知道打發走第幾波說客了,就連霍禹也不知道受了誰的蠱惑,跑到丞相府向他提議升高考試難度。

霍光聞言皺了皺眉頭,揮揮手打斷了霍禹的話直接說道:“胡鬧,考舉之事,乃陛下欽定,況且考舉又不是選三公九卿,選的俱是具體辦事的佐吏,因此,實幹為先,諸卿還是好好想想,怎麼樣為國家選好人才!”

這次考舉,霍光目測,大概可能有上萬人來到長安參考。

來自五湖四海計程車子,這一次將齊聚長安。

因為不同於任何已知朝代官員錄取方式,怎麼多人齊聚長安,霍光深知這次責任之重大,這幾萬人代表幾萬個家庭,能讀的起書計程車子,家中最差也是自耕農,這是大漢帝國的根基,任何人都不敢馬虎,所以九卿盡最大可能配合考舉,就是害怕考舉出現問題,到時候別說是他小小的丞相,就是天子也要去高廟向祖先請罪。

之前,霍光就同天子私下探討過,考舉的利弊,是否漢室財政是否可以承擔的了怎麼多官員的俸祿負擔,但是漢室國土日漸龐大,整個河西,東南,朝鮮,遼東都需要大量的官吏,但是每一年舉孝廉的舉人,和太學秀才根本補充不了這個人才缺口,但從各地的上計戶籍,霍光也清楚的發現長安對地方的掌控力越來越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東南流民之亂就是明證。

漢室需要大量的官員,但是長安又接觸不到合格的人選,而考舉,則沒有篩選的程式,只要是個讀書人,家裡有錢,出得起盤纏的,都可以來長安參考,漢室就可以選其才,任命他們為官吏治理天下。

這其中利弊,劉霍光也權衡過。

最終,霍光認為現在的模式,利大於弊。

最起碼,考舉選出來的人,更有可塑性和發展前途,比起孝廉選出一幫子原教旨主義,讀書讀傻了的清流強太多了。

一直認為,同樣一個人,讀二十年書,然後取中孝廉,與讀十年書,然後做十年佐吏,最後同樣主政一方,最終兩者的成就可能天差地別!

就連貪汙,後者都比前者更有技術含量!

而且,天下英才豪傑匯聚長安,由此還能帶動長安的經濟發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