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低估了官僚們因循守舊,一切唯上的思維!
以劉詢在天朝的見聞來看,上面發話了,下面就絕對不會做出任何破壞上峰精神的事情。
許多官僚都是寧肯被千萬人唾罵,也一定不會去碰任何有可能與上層政治觀念相悖的事情。
這樣的話。假如劉詢在禮字上做文章,那下面的人。肯定是事事都要講一個禮字了。
而當今之世,禮是什麼?
禮就是秩序啊,極端一點的話,那就是農民永遠是農民,商人永遠是商人,官永遠是官,貴族永遠是貴族。
劉詢相信他假如提出以禮為治國方略,那毫無疑問,地主、貴族以及權貴們肯定是高高興興的三呼萬歲,聖天子最高。
但……
狂歡過後,留下的是一個一潭死水的國家。…
這樣的事情,劉詢不想幹!
除了忠孝仁義禮外,傳統的普世價值還有廉信等等。
但,廉與信是道德操守,拿來作為治國理念,有些誇張了,而且,效果也不會大。
更何況,劉詢從來就不相信,官員們會有廉潔與信譽這種東西!——可能少部分人具備這樣的品質,但大多數,就只能呵呵了。
一個連皇帝都不相信的東西,拿出去當治國基本理念,試問,下面的人相信的有多少?
一念至此,劉詢終於下定了決心,他開口道:“朕近日嘗讀史書,見三代王治,煌煌如日,璀璨如星,惜乎子孫不孝,致有宗廟傾覆,社稷崩塌,朕常言以史為鑑,乃知興替,以人為鏡,方知得失,朕觀夏後、殷商、姬周之亡,雖各有其由,然根本一致!”
“夏桀暴虐,是有湯武革命,商紂無道,於是文王伐之,幽王昏聵,乃至於有烽火戲諸侯,至於秦之亡,以朕看來,李斯趙高當負其責!”劉詢說到此處,語速故意提高,這是因為主流輿論認為,秦的滅亡,是因為它的殘暴,秦這個政權,就是原罪,正因為此,所以漢室才會有到底是繼承秦的法統還是周的法統的爭論。
但作為穿越者,劉詢知道,秦的滅亡,其實就是趙高李斯破壞了秦的統治基礎,李斯與趙高,搞的連秦本土的核心——關中人都拋棄了秦,這樣,秦朝不滅,就沒有天理了!
劉詢不想在現在就挑起一場思想大討論,所以,他飛快的接著道:“朕以為,各朝之亡,歸根結底,乃在於沒有得力賢臣輔佐,倘若當商紂之時,有伊尹在朝,周幽之時,周公秉政,豈有宗廟傾覆之變?”這就是後世典型的論壇灌水試的說辭了,但,當此之時還沒有人遇到過從這樣的角度去闡述歷史的人,所以,劉詢的說辭收到了奇效,至少,霍光與魏
相都覺得,劉詢沒有說錯什麼。
若商紂的時候,伊尹當政,紂王還沒開始胡鬧就得被伊尹關進宮裡讀書了。
至於周公,那可是流放厲王,開創了共和執政的主!
劉詢見到效果不錯。於是,就悲天憫人的長嘆一聲道:“是以,朕以為。治國之道,首在得人!如何保證賢才盡為漢室所用,如何保證賢才,能脫穎而出,朕以為,此乃關乎社稷長治久安,宗廟穩固的大事,卿等為丞相、御史大夫,列為三公,國家肱骨。社稷棟樑,請就朕此議,召集百官共商,文武百官皆賢達良士,明於古今王事,必有能解朕惑者!”
其實,劉詢心裡已經有了想法了。
但是,作為皇帝,很多事情,他不能親自說出來,得借別人的口來達到這個目標,劉詢相信,這個世界聰明人還是有很多的,一定有人能猜到他的想法!
霍光與魏相聞言後都是頓首脫帽致敬,拜道“臣光(相)謹奉詔!”
他們兩個是不會參與到這場漢室傳統的猜猜皇帝想幹嘛的遊戲中去的。
因為他們是三公,猜對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萬一猜錯了……呵呵……
霍光與魏相正欲拜別。回去準備一下,傳達天子指示的事情。就聽得劉詢又道“考舉將至,請丞相與御史大夫統治文武百官,公卿貴族,明日,宣室殿議事,討論考舉安排,以及各有司衙門的準備工作!”…
這是肯定要討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