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劉詢為了讓軍隊同意接受五百人的文職官員。劉詢與軍隊的將軍們分別促膝長談,或以籠絡,或以說服,以天子之尊,親自下場,才說服了那幫只看軍功的將軍們同意嘗試一下。
而少府方面,劉詢則是承諾了絕不裁員,也不淘汰任何在任官員,才讓少府安心下來。
這兩個部門。還都是向來最忠誠的劉氏的系統。
將這個事情搞定,考舉,就可以按時舉行了。…
在考舉舉行的前一天,劉詢再次下詔朕聞王者治政,以便民為要,今世所行曆法,以天干地支而行,百姓多有不便,其令除詔書策文公函以外。俱以某年某月初一至三十而記,以便民記事!
這個事情,劉詢一直想幹。
什麼四月庚寅、甲子、辛卯一類的天干地支計日法,別說農民了。
劉詢這個皇帝要不是有韓增專門提醒。他都會有弄混的時候。
而時
節變化對於農業,至關重要。
像後來孝武皇帝讓司馬遷兒寬等人搞出來的太初曆,最偉大的貢獻。就是出現了二十四節氣,從此農民有了簡單通俗的播種收穫指導。
而當今之世盛行的天干地支紀日。對老百姓來說,就有些太過於高大上了!
你想想看。大部分百姓連簡單的算術都未必具備。
想要讓他們每六十天輪一次時間,太過勉強了!
還是初一至三十,簡單易懂。
同時,在另一方面,劉詢藉著這個詔令的機會,宣佈廢止西周以來國家檔案與文件用竹簡記錄和儲存的歷史,從今以後所有詔書和法令,都以白紙為載體,進行儲存。
另外,劉詢還下詔鼓勵官府使用白紙進行辦公,除了某些確實需要以竹簡進行儲存和記錄的事務外,其他一切公文往來,最好都用白紙。
當然,劉詢也清楚,想要將整個社會從竹簡記錄進化到全白紙辦公,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技術的積累——現在的白紙,還是有許多瑕疵的,譬如成本、紙張質量等方面。
好看的言情
但全紙質化,是未來必然的發展方向,就如同後世,電子化辦公取代紙質辦公一樣,是大勢所趨。
將這些事情處理完,時間就到了元德元年夏七月初六。
這一天,天剛矇矇亮,東方剛剛露出肚白。
長安城就醒了過來。
無數來自天下各地計程車子們,紛紛起床,最後一次翻閱自己所溫讀的書簡,將考試所用的各種物品準備好。
條件好計程車子們,自然有著僕役下人和書童幫忙。
至於大多數自力更生的寒門士子,則是默默的收起自己的書簡,將乾糧放進包裹中。
王晨,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王晨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靠著給人做工,搬運雜物甚至去工地上出賣汗水,在這長安城堅持了下來。
在長安的這些日子裡,王晨除了為了生活所需外出工作外,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讀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