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別說,個體與個體之間還存在著差異,一些普通人具有肯塔納野蠻人的身量,放在以前是稀罕事,放在現在,可不是什麼新聞。
一些人在術法能量的刺激下,雖然沒有覺醒施法能力,但是身體卻出現了二次乃至三次發育。
雖然永夜軍領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的補充條例進行調整,儘可能做到照顧到方方面面。
但是永夜軍領現在的體量實在太大,這種涉及到全民的政策,盡善盡美是不可能的,能夠做到讓大部分人滿意,就相當不錯了。
很多問題等到發現,再去糾正的時候,仇恨的種族已經買下去了。
並且隨著災難的持續,而不停發酵,在很多人的心中,埋下了肉眼不可見的裂痕。
大災五年,確實給了高速發展中的永夜軍領一記重拳,讓他們不得不暫時停下了很多方面的發展,花費更多的精力,在自己領民的民生上。
若是將目光放得更長遠的話,卻發現這五年,對於永夜軍領也有有利的一方面。
災難,將很多原本不願意離開自己舒適穩定生活的人,從自己的家園中趕了出來。
永夜軍領的人流,主要朝著三個方向分流。
一個自然是剛剛佔據下來的花語高原,這裡雖然也受到了一部分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是相對獨特的地理環境,讓這種災害比起其他軍領輕很多。
雖說在這之前,永夜軍領官方有意識的組織下,已經掀起了,前來開發的熱潮,但是速度還是相對緩慢,畢竟高覺悟的、願意鋌而走險的人,終歸還是少數。
大災五年,大大的加快了這個速度。
不僅解決了那一部分到這裡開發的永夜軍領領民自身溫飽問題,多餘產出的糧食,更是極大的支援了領地。
大災五年的第四年和第五年,永夜軍領分配下去的糧食,有七成來自這裡。
另一個分流方向,則是加入到開海的行列中。
永夜軍領雖然致力於東海的開發,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航海業依舊是一個全新行業。
水手海員,一直處於供不應求。
正常狀態,想要扭轉老舊思想,只怕得用數代人的努力才成。
災年則大大加速了這個狀態,連飯都吃不上了,哪裡還有那麼多考慮的餘地?
相比起出海貿易,發展速度最快的,當屬於近海捕撈,這個限制最低,只要有片舢板就能出海捕撈垂釣,補貼家用。
最後一個方向,則是逐漸開始淨化的東奧丁大草原。
分流到這裡的人,主要是肯塔納野蠻人,他們無論是體格還是文化,都適合往著遊獵的方向發展。
雖說奧丁大草原也受到了災難的波及,但是這裡的面積足夠遼闊,遊牧最大的特點,就是逐水而居,哪裡的牧草長得肥美,他們就往哪裡去。
不過到了永夜軍領的手中,遊牧生活也玩出了新花樣,叫做計劃性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