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再次充分的印證了那個老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
永夜軍領固然損失了數以百萬記的潛在領民,同樣也失去了數以百萬記敵意十足的潛在敵人。
究竟有利還是有害,誰也說不清楚。
永夜軍領這邊打著蘇菲麗雅的旗號,大規模侵佔周邊的領地,收攏這裡的領民。
教廷帝國自身也徹底的崩潰撕裂,大量教廷帝國高層以及虔誠信徒的死亡,讓其徹底癱瘓停擺,龐大的教廷軍隊群龍無首。
被教廷壓制依舊的地方貴族趁勢而起。
其中以盤踞在卡爾特軍領的巴克大公為最。
這條老蝮蛇,堪稱是一名政壇的常青樹。
勞瑞國王主政的時候,他是首相。
勞瑞國王暴斃,伊妮德王后掌權的時候,他還是首相。
當教廷帝國成立,聖喬治教皇當權的時候,他依舊被封為了首相。
不僅因為,他身後有著卡爾特軍領為他提供財力、軍力支援,還因為他是老牌貴族的代言人,為了拉攏那些舊有貴族,維持整個帝國的穩定,聖喬治教皇對他就算是再不感冒,也不得不動用他。
他能夠在動亂的政局中屹立不倒,自身也有著過人之處,至少審時度勢的能力,絕對是超人一等。
在這個三朝首相位置上,巴克大公沒有為自己收籠絡政治資本。
當教廷帝國崩潰後,嗅覺無比敏銳的他,再一次轉換了旗幟,將不滿五歲的蘭斯洛特王室合法繼承人諾曼王子給推到了前臺。
諾曼王子正是伊妮德王后為勞瑞國王誕下的遺腹子。
為了彰顯自己的光明,伊妮德王后將王位禪讓給聖喬治教皇之後,並沒有出現暴斃宮中的事情。
她順利的將肚子中孩子誕生下來,一直生活在王都瓦萊絲塔原先蘭斯洛特王室王宮中,依舊享受著大量產業的供養,哪怕是大災五年,哀鴻遍地,他們的日子依舊過的相對不錯,只是人身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罷了。
伊妮德王后躲過了教廷的****,卻沒能躲過信仰之劫,她的靈魂意識成為了教廷聖山毀滅的陪葬品,暴斃在蘭斯洛特王宮中。
與諾曼王子有著一定血緣關係的巴克大公,自然搖身一變,成為了這個小王子的監護人。
當小王子被推上王位,他成為新王庭的攝政王,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並順勢接管了大量沒了歸屬的教廷軍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出身自王庭與教廷共同組建的王庭新軍,對王庭有一定的歸屬感和熟悉感,一切同樣順理成章。
巴克攝政王正在試圖將,永夜軍領對教廷帝國發動的反擊戰,再次變成拜倫聯盟模式的王位之爭。
因為那種模式,他不僅更熟悉,同樣也清楚那就是一個爛泥沼,一旦陷進去,就很難徹底扯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