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無法,只好給了些盤纏,打發了車伕,步行上路,然後便在那山林中遇上了陳亦。
陳亦聞言,若有所思。
昨日的天變,成、辛二人只當奇聞,他卻覺出些不同尋常。
只是他終究成就有限,空有萬法心體,卻無萬法統歸之能,不能洞悉世間,惶論那天高地厚,更是難以企及。
馬車搖搖晃晃地顛簸行進著,陳亦撩起車簾,已過了大半日,看著那依然有些昏昏的天幕,眉頭微皺,心中有些沉沉。
“三藏大師,上次廬陵一別,說是要雲遊天下,一別數月有餘,士廉甚是想念,不想竟然能在這入京路上,再遇大師,實是欣喜,昨夜狼狽,未能詳敘,今日終於可以再聆大師妙法。”
成士廉忽然感慨道。
他所言,倒不是客氣虛言,而是真心實意。
在廬陵時,得與陳亦相交,於他而言,確實大有益處。
“呵呵,居士言過其實了。也是因緣際會,小僧此去長安,是要去那大慈恩寺。”
“哦?”
成士廉辛公平相視一眼,目現驚異之色。
只因那大慈恩寺非一般所在。
乃高宗皇帝當年還居東宮之時,追念生母,為報慈母恩德,祈求冥福,上稟太宗皇帝,親自敕令所建,故名慈恩寺。
後玄奘法師自天竺取回真經,得太宗皇帝親迎,於此寺升座,此後便在此潛修譯經。
歷代高僧輩出,不乏身具大法神通之大德,更時有寺中僧人入世,渡世濟人,深得世人欽敬。
直至今日,莫說普通百姓,便是歷代君王,也對慈恩寺禮讓三分。
就連長安數次陷落,無論是叛軍,抑是異族,也未曾侵擾寺中一磚一石,一草一木。
辛公平忍不住問道:“大師是在大慈恩寺修行?”
陳亦遊歷天下這許久,又是刻意打聽,自然知道此界大慈恩寺的名聲地位,對兩人反應也不奇怪。
聞言搖頭:“小僧不過是一山野遊僧,哪有這般造化?只是去那裡尋訪一故人訊息罷了。”
成士廉連連擺手:“哎,英雄不問出處,才高不論長幼,大師也是這般,那些高院華庭之中,又有幾位能有大師這般修為?”
辛公平點頭:“正是這般。”
陳亦只是笑了笑,便岔開話題:“不說小僧,昨日聽聞辛居士痛斥時弊,小僧還說要請教一番,不想今日才得了機會。”
辛公平詫異道:“大師世外之人,也關心這紅塵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