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散亂七八糟的念頭,黃良來到一個漁具店,選了兩支四米五的手竿,兩支五米四的手竿,兩支六米三的手竿,兩支七米二的手竿......
“總共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七,轉賬還是現金?”漁具店老闆張飛問道。
“一萬六,怎麼樣?”黃良問道。
“老闆,我這是小本生意。”張飛苦笑道。
“爽快點,漁具的利潤有多高,我又不是不知道。”黃良說道。
“行吧。”張飛點了點頭。
轉了一萬六給對方,黃良把買來的東西,全部放進車裡。
以前釣魚,一根斑竹、一條縫紉線、一根繡花針、一節高粱杆、一條牙膏皮,就能製作一根魚竿,再挖幾條蚯蚓,就能到處釣魚了。
而今這個年代,剛釣魚的人,也就一根魚竿,隨後覺得魚竿太短,買根長的,魚漂靈敏度不夠,買幾支好的......直至釣具一大堆。
某某釣魚大師,每次釣魚的時候,窩料要打幾盆,於是有了某大盆的綽號。
不少人調侃某大盆釣魚的時候,水庫的水都會漲幾公分。
數以萬計的釣魚愛好者,為了釣魚花了很多錢,光是置辦裝備,有的用了幾百,有的用了幾千......有的用了幾十萬,這還沒算入場費。
找了一個小飯館,點了三葷兩素一個湯,又要了兩瓶啤酒。
吃飽喝足之後,黃良結了帳,驅除體內的酒精,拿出手機加群。
一個人釣魚太無聊,一群人釣魚才有勁。
加了一個名叫釣友之家的群,黃良根據群裡共享的地圖,駕車來到一個魚塘。
交了三百塊錢的入場費,拿出一支七米二的手竿......
“三百塊錢四個小時,回收六塊錢一斤,入場費和油錢,怎麼也得賺回來。”
每人只能使用一支魚竿,不能打窩,四個小時釣不到五十斤魚,就會虧本。
快速調好餌料,使用精神力探查,黃良開始個人表演。
他打算先釣幾十斤魚,賺夠入場費和油錢再說。
才拋竿不到一分鐘,魚漂就鑽進了水裡。
生拉硬拽之下,一條六斤多的鯉魚,被他釣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