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新異能少年> 王道”與“霸道”的最初含義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王道”與“霸道”的最初含義 (2 / 2)

實行王道的君主稱為

“王者”,與

“霸主”相對。儒家認為君主應以

“王道”統治人民,須由民意,即下方人民支援;與也許更重要之天意,即能反映民意之形而上之天之意志,來保證其正當。

亦即君主代表上天,依天命君臨萬民,因此才稱

“天子”,即天之子。

“霸道”中的

“霸”本是

“伯”的意思。

“伯”本是周天子任命代替他處理諸侯國紛爭的人的一個稱謂而已。剛開始的任命的

“伯”並不一定是實力較強的諸侯國。然而在後來的發展中,由於往往是強大的諸侯國才有實力平定糾紛,進而獲得推舉,慢慢演變成

“霸主”的意思。而

“霸道”語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併之行,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它一般以對內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富國強兵及對外擴張為主要特點,目標是使國家成為霸主之國。

秦國自秦孝公稱霸諸候時行霸道政策。秦昭王更是努力的霸道執行者,國力蒸蒸日上,最終由秦始皇消滅六國。

霸道以充實軍備對外蠻橫擴張、對內以法治國,以酷吏嚴刑威嚇庶民,而受到儒家的廣泛批評,被認為只能一時富強、不能長治久安。

例如秦朝使中國統一,卻因為濫用民力而迅速滅亡。歷史上的大多數帝王表面上看起來崇尚王道,然而他們實行的其實是切合現實的王霸之道,即高壓與懷柔並重,王道與霸道的混合,也就是所謂的

“外儒內法”,並非大家認為的”獨尊儒術”。《漢書·元帝本紀》中就記載漢宣帝訓斥太子劉奭時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意思就是要王道和霸道相結合治理天下。

但是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大多中興的帝王都傾向於採用霸道,因為其為收回朝廷政權提供了依據與指引。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