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後什麼的自然不是問題!
“末將聽令,等到伊稚斜沒有可能透過這個隘口後,末將會去肥如縣城去找張將軍跟衛將軍!”
張遠拍了拍稠雕的肩膀,這個小夥子是真的聽話,不是假的聽話。
“你放心,等去了長安,我會在陛下面前為你請功!”
“多謝張將軍。”
不知不覺張遠都成了大佬,還能替匈奴人請功了,想想都開心。
就這樣,匈奴本部的三十萬騎兵在長城南邊逃跑,而衛青張遠率領著八萬騎兵在長城北邊疾馳,雙方几乎是平行的。
不過很快八萬漢軍騎兵就把伊稚斜的三十萬騎兵給拋到了身後。
大漢對遼西郡還有遼東郡的管控不嚴,使得右北平跟遼西郡的界限就是長城。
基本上長城以北的地方大漢都不怎麼想管。
不過這些地方都建了城,用來防備那些異族人。
按照現在人的思維,只要在哪裡建了城那麼那塊地方就是誰的。
這個思路總歸是沒有錯的。
遼西郡跟遼東郡基本上沒有什麼百姓。
百姓都成了流民流竄到東邊的衛滿朝鮮去了。
這塊地方相當於法外之地。
因為不管是在大漢的西邊還是南邊,都是別的異族人想方設法的進入到大漢的疆域內。
可在這裡的漢人都想去衛滿朝鮮。
主要還是衛滿朝鮮那邊的政策,鼓勵流民湧入。
對百姓而言,衛滿朝鮮雖然名字上掛著朝鮮兩個字,但其實還是漢人的疆域。
所以心裡面沒有任何障礙,衛滿朝鮮的統治者也利用這一點,數十年來吸收了十多萬從遼西郡遼東郡來的流民。
最後也就是劉徹忍無可忍了,才把這個偷東西的賊給滅了。
將匈奴趕到遼西郡去解決掉,還可以讓遼西郡遼東郡的漢人們清楚,現在誰是老大。
這裡的百姓恐怕都還不知道攻守易形的事情,他們只知道匈奴人仍舊在大漢的邊疆流竄,讓他們種地都不得安穩。
那些流亡到衛滿朝鮮的漢人也不知道,若不是大漢在前面扛著,像夫餘像烏桓像匈奴這樣的民族怎麼可能忍住不去劫掠他們。
時間到了夜晚子時,張遠他們到了遼西郡的肥如縣城。
肥如縣城建在長城的南邊,正好堵在長城缺口的兩裡外。
這不是一座關城。
再加上秦漢上到之前的春秋戰國都沒有在長城中間直接修建城池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