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這官員私下裡如何評價陳默,但在民間,隨著這次大面積殺官,陳默在民間的聲望卻是越發的高起來。
畢竟這種事對於百姓來說,有些大快人心,甭管那昔日的官員有沒有迫害到自己,但就是解氣。
漢授二十二年,匈奴第八次上表請求內附,匈奴單于更是親自來到洛陽,遞交降表之後,便賴在洛陽不走了,這事兒陳默也沒強行趕人,不過內附之事還需徐徐圖謀,如何內附,怎麼安置,風俗習慣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朝廷接受了,那就代表匈奴內附了,陳默要的不只是個形式,而是要真正的將這些人都化為漢民。
八月,陳默下詔,開放邊關,允許塞外胡人與漢人進行貿易,同時允許駐紮在幷州、幽州、西涼的各部邊軍向外擴張,只要願意插上明王旗幟的部落,都算漢人,當然,這些部落也需要向漢人繳稅。
不過草原該如何治理,陳默一時間也想不出個可行之法,倒是開放邊境之後,幽州、幷州在後半年戰事頻發。
“王上,是否重新閉關?”洛陽,王府大堂,一名大臣皺眉道:“邊戰頻發,邊地百姓不得安生。”
“再看看。”陳默搖了搖頭,之前呂布調離幷州的時候,也沒見這幫人發動戰爭,如今開放邊禁,允許胡人往來邊關貿易,反倒使鮮卑各部還有烏丸人動手了,肯定是這一舉措觸碰到這些人的利益了,雖然不喜歡戰爭,但陳默知道這是好事。
“這仗該打還得打,世間戰爭,無非利益,這次胡人來打,必有切身之痛,且先弄明白這個,再說打與不打!”陳默笑道:“傳令邊關諸將,願來商貿者,歡迎,但若以為我朝好欺,那就不能忍,誰動,殺誰,草原雖非我漢土,但規矩卻得我朝來定!”
“臣等領命!”眾將齊齊答應一聲,各自離去。
隨著陳默命令下達,邊關眾將有了朝廷態度之後,態度自然不一樣了,九月,趙雲北出白狼山,再度血洗烏丸三十七部落,剛剛緩過氣來的烏丸,再度被殺的北逃。
十月,太史慈兵出歠仇水,鮮卑諸部望風而逃,張遼率兵渡過陰山,親自斬了三位鮮卑大人的人頭,逼得六大鮮卑部落集體內附。
至此,草原上平靜了不少,直到此時,陳默才算知道原因,大漢開通邊禁之後,諸部人口大量湧向漢境,有的確實是行商,但更多的卻是想去雲中一帶定居,草原上人口本就稀少,哪怕昔日強盛如檀石槐,橫貫東西,甚至建立了鮮卑朝廷,但實際上草原人口也不滿千萬,更別說如今在陳默的威脅下,草原最肥沃的草場如今有不少都成了漢人的耕地,諸部自然不願,加上呂布調離,趙雲、太史慈老邁,才有這一次試探,誰知一試,就被邊軍打的狼狽奔逃,元氣更是大傷,這等情況下,也只能捏著鼻子認可了陳默給草原定下得規矩。
至此,鮮卑、烏丸等草原各族安靜了足足五年,匈奴在得了陳默的允許之後,開始大規模南遷,而河套之地,也成了軍戶所在,不少邊軍將士開始在這裡安家,有的直接娶了胡人女子,這五年,是草原和漢人相互融合的一個過渡期,小摩擦也有,但並不算多,胡人也不敢將事情鬧大。
直到第六年,漢授二十七年,張遼病故,讓胡人看到了希望,以軻比能為首的部落聚集了各大部落,集結兵馬十三萬胡騎南下,胡漢之間的戰爭財再度展開。
但這一年,朝廷並未再派大將,而是提拔陳徵為徵北將軍,主持戰局,雖然是初掌大軍,但陳徵自呂布時代便跟在呂布身邊南征北戰,後來又跟隨張遼,在軍中本就有足夠的人望,而此番雙方大戰,陳徵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華,率軍力戰胡騎,寸土未失,更親自率精銳突襲軻比能大營,斬下軻比能首級,斬首萬餘,擊退胡騎,也以此戰,奠定了陳徵年輕一帶名將的身份。
這一年,陳徵三十五歲,算起來,也並不年輕,但其能力卻是第一次被普遍認可,陳默聞訊之後更是大喜,設宴款待群臣,並親自將陳徵召回,授爵。
頷首二十八年,趙雲和太史慈各自請辭,兩位皓首老將回朝,陳默親自帶百官迎接,上奏朝廷,為兩人封爵,頤養天年,大漢至此,進入一個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