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野菜,包春捲。去海邊,看漲潮……
第一次來南方農村,大姨子看什麼都新鮮,感覺什麼都好玩。
聽說思崗春節最有意思的不是除夕和大年初一而是元宵節,居然打電話跟單位請假,跟她老公和老爸老媽繼續編瞎話,非要等過完元宵節再走。
在思崗,元宵節確實和過年一樣隆重。
在人們心目中把它放在年節裡面,只有過了正月十五,才開始新一年的工作、生活,大多數商店跟年三十一樣早早關門,街上行人急匆匆地往農村老家趕,要在夜幕降臨之際,再一次把春節的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不少古老的習俗,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變異了,消亡了,思崗及周邊幾個區縣卻奇蹟般保留著元宵節“炸麻串”的習俗。
每到元宵節晚上,人們就會點燃手中的麻串(類似於火把),在自家田埂上邊舞動邊吟唱祖祖輩輩傳下的歌謠。人們揮舞著燃燒著的麻串,在田間灑下一路噼啪炸燃的聲響和孩子們的叫喊,腳下不知疲倦地奔跑著,紅紅的火苗照亮高低不平的田埂,也照亮了大家歡快的臉龐。
田間一束束舞動著的精靈,點燃著人們對豐收的期望。
類似宗教儀規的“炸麻串”十分莊重、嚴肅又非常好玩,李曉蕾和李曉慧從來沒見過,同韓芳一起站在田埂上興高采烈。
“木匠之家”雖然早不種地了,但骨子裡依然是農民。
除夕回不回老家無所謂,元宵節必須回來。不在自留地裡“炸麻串”,老韓會感覺這個年沒過。
“麻串靶子”昨天就紮好了,一共紮了兩個。
用幹稻草和幹蘆柴,把許多稻草裹在了蘆柴裡面,有大象腿那麼粗,用稻草捻成的繩子將它紮緊,這樣第一節就算紮好了。這麻串靶子一般要扎十二節,因為一年有十二個月;要是遇到閏月,就得紮上十三節,有時還往靶子裡塞小鞭炮。
韓總一個,韓所長一個。
兒媳婦正看著呢,韓總決定今晚一定要“炸出精神,炸出氣勢”。正準備點火,韓所長手機響了。
工作重要,“麻串”可以等會炸。
韓總放下尚未點燃的“麻串靶子”,示意兒子先接電話。
“老陳,在炸麻串,沒開始呢,馬上開始。”韓博朝三位觀眾擺擺手,打擾她們的雅興,必須表示歉意。
要是不值班,這會兒也回老家“炸麻串了”。
陳維光站著窗邊,看著遠處點點火光,笑道:“韓所,就三件事,跟你彙報一下。第一件事,趙局今天中午過來了,剛剛走。等你上班之後,他就過來坐鎮指揮協調。”
張局真會點將,居然安排分管後勤和財務的趙副局長,去良莊坐鎮指揮協調即將開始的新一輪打擊行動。
他不怎麼懂業務,他哪裡是去指揮協調,分明是去收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