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經典春秋> 第十三章 荊楚稱王(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章 荊楚稱王(一) (1 / 2)

1.

楚人的祖先傳說很多,但楚國社會公認的是祝融(róng)為先祖。

祝融是炎帝的火師,祝融家族部落是炎黃聯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之後,黃帝部落派遣祝融等人進駐炎帝部落。而進駐炎帝部落的祝融一族在帝嚳(kù)時代開始建立祝融氏部落,後人又稱“祝融之墟”。

“祝融之墟”為楚國先民的最早起源地。

關於楚國國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據《楚居》中一段對楚先君鬻(yu)熊的記載:鬻熊的妻子妣(bi)厲,生子熊麗時難產,剖腹產後妣厲死去,熊麗存活。妣厲死後,巫師用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妣厲,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在夏商時期,荊與楚是同物異名,是一種木本植物。這種歷史記載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一種說法是:荊作九州之一,在大禹治水定九州的時候,荊州作為地方名稱就出現了。透過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記載發現商周時期荊、楚是互像代用的,後又從《詩經》的記載中可知,其時荊楚已並聯成專門的地域名稱。

這些歷史就在這神話般地傳說中傳承下來,而這種神話也造就了楚國這個有血性的部落和神奇的民族。

說到楚地分封,還是要重說周公姬旦。武王病逝,成王尚小,周公姬旦代理攝政。當週成王進入可以攝政的年齡,周公姬旦即把權位移交給成王。由成王親政。

失去朝政大權,周公姬旦卻面臨一場生死考驗。

好說風涼話妒賢嫉能的人紛紛出籠,過去一直循規蹈矩聽令於周公姬旦的人有的甚至變得窮兇極惡,向尚年輕的周成王進讒言陷害周公姬旦。周公姬旦為防後患,悄悄給成王留下一封信,自己便離開了朝廷,隻身投奔了被稱作蠻夷之地的楚國領地。而當時這裡確實沒有進入周王室的視野。

楚人得知了周公姬旦的身份後,對周公姬旦敬如上賓,使周公姬旦十分感動。

一天,周成王讀到了周公旦的遺書,理解了這位傾心周王室發展振興的攝政大臣。知道周公姬旦是忠誠輔佐朝政,且胸懷寬闊,有一片赤膽忠心。讀著姬旦的那封書信的周成王感動涕零。他悉心調查了讒言之來源,明白了是部分人對周公姬旦的誣陷,於是他再也不能相信那些小人的讒言了。這個轉變在當時的周成王來說的確是成熟的過程。周成王命人尋找姬旦,並在楚地召回了姬旦,仍讓他輔佐朝政。不僅如此,周成王還大肆啟用了武王時期的功臣後代進如朝政輔佐。

從楚地回到周朝後,周公姬旦向周成王傾述了蠻夷之地的經歷,歷數了那裡黎民百姓的善良與對周天子的好感,這讓周成王對荊楚有了一定的瞭解。另外楚地的先祖鬻熊曾經侍奉過周文王,所以周成王也希望能舉用楚人。

這期間楚人的領袖是熊繹(yì),熊繹是鬻(yù)熊的曾孫,也是這塊土地上的第四代君主。

這個熊繹對周王朝盡心竭力、恭謹勤勞,後人用開闢荊山、“篳路藍縷”來形容當時的熊繹。為了能讓周王室認可荊楚,熊繹不辭辛苦往返於荊楚之地到周王室之間。盡忠於周王室、勤政與荊楚黎民。

楚人居丹陽,地僻民貧,勢弱位卑。因受艱苦生產條件和落後生產方式的制約,讓往返勤政的熊繹十分辛苦。後人以“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十六個字來形容熊繹。意識是說熊繹穿著破舊的袍子,帶上破舊車子,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朝見周天子。

當時楚國為周室納貢的也不是什麼好東西,無非是桃弧棘矢還有苞茅之類。苞茅是一種草本植物,別看這苞茅不起眼,在當時卻是人與神交往的必備之物。而且只有楚地有產出。是周天子祭奠天地、太祖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熊繹的篳路藍縷從楚地送到鎬京的就是這些東西。

在周王室的印象裡熊繹像一個樸實的下人一樣,敬業職守,恭謙做事,熊繹的形象博得了周成王的首肯。熊繹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並委派他和鮮卑的酋長一起“守燎”,擔負周王室祭奠時火師之責。這是一個很小的官吏,想必是周王室知道楚人是祝融的後裔,而祝融就是炎帝和黃帝的火師。

正是因為熊繹這樣勤政周王,熊繹後來被周成王封於睢山與荊山間的蠻楚之地,為子爵位,號稱楚子。

2.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