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丞相高重收好奏章,便施施然起身去往章臺宮覲見皇帝。
高重入得章臺宮大殿,見右丞相趙芻也在向皇帝上奏,知道肯定是朝廷的人事任免。
右相趙芻奉上朝野內外需要調整的朝臣官員名單,說道:“啟奏陛下,這是臣上任以來,反覆調查過的一些不合格官員,這些人在任上尸位素餐,空耗朝廷俸祿而無所作為,臣以為,這些人應該儘早免去官爵,以正朝綱。”
其實不過是找個藉口把前左丞相霍錚提拔起來的官員掃地出門而已,同時為新君提拔起來的親信騰位置,當然這些官員裡也確實有些人就是混日子的,掃地出門也是應有之義。
歷朝歷代,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不論是國家制度如何變革,新領導上臺後要坐穩位置,必然要換一套行政班子,上任還留著前任提拔起來的人,純粹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同時換人也是領導宣示權力,展示權威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震懾手段,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如此,不論中西內外,最基本的行事邏輯是差不多的,常規操作而已。
穆晟看罷名單,微微頷首,這也是他預設趙芻要這麼幹的,他提起筆圈了幾個表示要留用檢視的人名,說道:“嗯,這幾個人雖然出自霍太師門下,但能力還是有的,暫時留用,以觀後效,其餘的就照你的意思去辦。”
右丞相趙芻得到皇帝首肯,說道:“臣這就按照陛下的意思調整任免。”
左丞相高重見狀,也遞上了一批官員的任免的奏章,皇帝看罷,直接就是一句話“准奏。”
左右丞相見事情辦的差不多了正要告退,皇帝單獨留下了右丞相趙芻安排一些事情。
穆晟直接開門見山道:“舅公,過去的事情也應該了結一下了,此事就全權交給舅公去辦吧。”
右丞相趙芻當然知道皇帝說的便是趙姬的事情,說道:“陛下,臣這就去辦。”
見趙芻退出大殿後,穆晟便隨手取過一道任命書,硃批正式確認了新任中尉軍統帥為周建。周建原本為北軍護軍校尉,在奪權的過程中,政治立場堅定,忠誠可靠,慶陽事變也處理的很好,自然也得了皇帝歡心,這守衛都城的重任便交給了他。
文官調整基本交給了左右丞相處理,但軍隊中的職位調整,穆晟必須親自過問,嚴格把關,根據前朝慣例,他又安排自己身邊忠心可靠,世家子弟出身的郎衛擔任了中尉軍中的副職。
守衛皇宮的南軍兵衛由皇帝親信衛尉郭珇統領,穆晟依舊是如法炮製,有些南軍關鍵崗位的副職位,調整為身邊忠於皇室的朗衛接任,以確保內外分權制衡之態,如此才能確保禁中兵權牢牢把控在皇帝手中,穆晟才能在宮裡睡個安穩覺。
調整好最為關鍵的禁中兵權,接下來就是調整各大常備野戰軍的統帥人選,嶺南兵團的人選早就在巡遊途中,安排妥當了,現在要做的便是安排近五十萬長城兵團的統帥人選。
這個時代大晉帝國的邊防精銳長城兵團分為兩個部分,守衛北境長城的兵團武衛軍,也叫北方兵團,各類騎軍,步軍合起來有三十萬兵馬,守衛西境長城的兵團龍武軍,也叫西北兵團,有二十萬兵馬,當年統一天下後,三世皇帝可沒閒著,除了南征嶺南,還同時出兵三十萬西征如今的帝國西北地區,也就是西域,西征大軍一路上也是滅國無數,拓地萬里,西征結束後,帝國在西域設郡置縣,又長期屯住二十萬大軍,安定西北局勢。
穆晟掃了一眼現任邊軍兵團的統帥人選,還是決定不著急大動干戈,還是以恩賜拉攏為主,比之數目龐大的邊軍兵團,中央禁軍雖然人數不多,但是離權力核心太近,反而是最要命的,他只要能控制住禁中兵權就足夠了。
邊軍別看五十多萬兵馬,人數眾多,戰鬥力強大,但是邊軍在駐地的後勤保障完全是依賴朝廷從內地輸送糧餉,邊軍平時分散駐紮,士卒軍官三年一輪換,邊軍統帥的家屬都住在京城為質,邊軍想造反,反而是最難的,只要朝廷一斷奶,邊軍將士走不了多遠,就得全軍潰散而去,沒飯吃,哪怕再厲害的人,最多堅持三天,別說造反了,連兵器都拿不穩。
歷史上邊軍能夠造反成功,基本上都是朝廷昏君佞臣當道,對邊疆軍區放權太過,導致邊將做大,威脅朝廷,如唐中期設定的藩鎮制度,然後就是各種智商下線的迷之操作讓叛軍得了勢,只要有一個明白人當政,都不至於讓國家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