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的重任就落在了張婷和庫爾留香肩上。
張婷負責建立娛樂網站。
庫爾留香負責農場有機食品產能的擴大和產品推廣。
這兩塊蛋糕很大,但要吃進嘴裡相當難。
盧樊宏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讓她們在風浪中成長,最終成為公司的頂樑柱。
兩個女將經過全面調查,並聽取各種建議,她們很快做出了實施方案。
張婷的方案不太成熟,他還要好好推敲。
庫爾留香的方案他比較滿意。
農場目前的難度是產量少,除了大豆有儲量,其它農副產品只能滿足遊客和農場內部的需求。
豆製品是農場的一塊品牌,目前有豆油,豆腐,豆漿,豆奶,豆腐乳,豆腐腦,大豆醬,豆腐皮,油豆腐,滷豆乾,豆筋等等。
農場的豆腐用的山泉水,但加工能力有限,只有老街的兩個鋪面現場製作,像新鮮豆腐,豆漿,豆腐腦無法包裝和儲存,也只能滿足遊客的現場食用。
庫爾留香的計劃是先從豆製品入手,擴大產能,形成包裝食品,透過網購,推向全國各地。
然後再增加品種,透過在農場外的種植和養殖基地,擴大農副產品的產能。
農場的飼料加工場地只佔了倉庫的一小部分,空出的場地用來堆了大豆,工人每天的工作量也很不飽滿,若增加豆製品加工,就不用再增加多少勞動力。
庫爾留香在食品加工廠幹過,在這個行業裡認識不少專業人士,飼料車間重新佈局,隔出車間的一大半,就解決了豆製品的生產問題。
盧樊宏覺得庫爾留香的計劃可行,投入不大,大豆的倉儲問題也解決了,每年的大豆原料還有很大缺口,還得從外面進貨。
生產豆製品的豆渣可以馬上進入飼料車間加工,黑毛豬的養殖數量就可以增加數倍。
按照庫爾留香的計劃書,根據極限產能,年銷售金額可以達到一千萬元以上。
盧樊宏還想到了一樣好東西,老家的特產,寒菌和山茶油。
這兩樣都是食品中的極品,產量很少,他以前還吃過母親用兩種原料做的寒菌油,那真是鮮美無比,人間佳餚。
他的家鄉,在大山深處,盛產野生寒菌和山茶樹,要是能人工種植,那將是多麼令人神往的事情,回家鄉投資,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這是他畢生的夢想。
盧樊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一輩子生活在山裡,他知道寒菌和茶油的價值,但他沒有見過人工種植寒菌,寒菌都長在松樹的根部,與其它腐植物菌不同。
野生寒菌和茶籽產量都很少,去山裡收購,一次收不了多少,形不成產業規模。
盧樊宏又去請教了魏教授,得到一個資訊,有一個地方的農科所,用大棚培育馬尾松,這種植物與寒菌共生性比較好,可以大面積人工種植。
盧樊宏決定親自去一趟,能為家鄉做些實事,他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於是,他安排大魁負責加工車間的改造,自己和魏教授的研究生王藝波去了湖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