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一南一北,水路並進,遼東國根本不是對手,只得連連敗退。
若不是冬季到來,遼東國只怕要被攻克大半。
李世民並沒有想著一戰攻滅遼東國,遼東國不同於草原遊牧民族,其依託山城,乃是半遊牧半農耕,人口數百萬的大國。
其底蘊深厚,不是草原部落能夠相比的。
因此李世民看到天色轉變,就沒有再進攻,而是留下一部分大軍駐紮在攻克的城池中,剩下的返回中原,等到來年再戰。
李世民第二年再此征討遼東國,根本不給遼東國任何休養生息的機會。遼東因為地處北方,比中原甚至幽州糧食成熟的要晚。
唐軍此時出動,遼東國根本來不及收割糧食,甚至很多糧食被唐軍趁機搶收,即便是來不及搶收也會一把火燒掉。
李世民第二次征討遼東國派遣計程車卒人數更少,其目的就是要騷擾遼東國,讓其耽誤農時。
遼東國雖然依託山城,易守難攻,但是也需要耕種糧食,可被唐軍進攻騷擾,根本沒有時間來收割,大量糧食損毀。
雖然遼東國這一次死傷並不大,可是糧食卻越發緊張。
遼東國才多大,和大唐相比,根本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僅僅一年就變得糧食緊張,而接下來的兩年,大唐繼續以這種方式騷擾,遼東國反抗的力量越來越弱。
短短几年時間,遼東國就再沒有反抗的力量,李世民於是發兵一戰攻滅遼東國。
已經被唐朝疲敵之術打擊的苟延殘喘的遼東國如何是唐軍對手,很快就被唐軍攻破。
李世民下詔撤銷遼東國,恢復乾朝樂浪郡,並將遼東國百姓十餘萬戶以及官員、豪門大戶分別遷徙至幽州、河北、山東、河西之地。
然後從中原、山東、河北遷徙百姓三十萬至遼東。
遼東之地諸夏百姓的數量再一次佔據優勢,與此同時,李世民下令,凡是願意學習唐語、移風易俗、改唐人名字的遼東國百姓,可以按照唐人百姓優待,若是不願學習唐語、不願移風易俗、改名的,全部加收兩成賦稅。
並且不允許其從軍、科舉擔任任何官吏職務等等。
伴隨著朝廷政令下達,大量遼東國百姓紛紛移風易俗,穿唐服,學習唐語,改唐名。
即便是有一些地方豪族不願,在唐軍大軍駐紮在側,也不敢有絲毫怨言,而本地的官宦世家貴族們更是被強行遷走,沒有了這些人領頭,遼東之地再也翻不起任何浪花。
而沒有了底層百姓,這些遼東國的貴族門閥們也就成了沒牙的老虎,用不了幾年就會消亡。
只要持續推行二三十年,等到這一代人死去,新一代人就會徹底忘記遼東國,這裡也就會徹底融入諸夏,成為大唐的遼東郡、樂浪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