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用考慮了,導演,就按您說的辦吧。”
“好,那……誒?你說什麼?”
陳可新大吃一驚,都有點懷疑自己聽錯了,其實在打電話前他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卻沒想到突然峰迴路轉了。
既然要選鄭希夷做主角,陳可新自然要儘可能的瞭解鄭希夷。
演技不用說,拿下那麼多影帝總不能是評委們都瞎了;人品也相當好,至少在他能打聽到的範圍內都是誇的;優點一大堆,要說缺點勉強也有,就是不怎麼愛跑宣傳。
最重要的幾個活動會參加,其它的就不用指望了,至於很多藝人熱衷的戲內CP、劇組矛盾之類的炒作更是從來不參與。
陳可新自己是很欣賞鄭希夷這樣的作派,因為這就是老一輩演員的作風:憑本事吃飯,用演技說話,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都不理會。
只是,網際網路社會資訊大爆炸帶來的不僅僅是好處,對於電影行業來說更是如此。不炒作,票房不一定好,甚至不少佳作因為名聲不顯而被埋沒了,炒作了,無論電影質量如何,至少在上映初期會對票房提供極大的幫助,至於後面是不是會大雪崩並不重要,因為初期爆發的票房已經足夠回本並血賺了。
做為導演,陳可新對自己作品的質量是有信心的,對票房也有信心,正常的炒作宣傳他也能接受,但就在一個多月前,一部某位抄襲作家自編自導的電影卻讓他領教了什麼叫極致炒作。
這部最終評分還不到五分的電影,提前點映票房四百七十萬,破國產片點映場紀錄,首映日票房七千兩百萬,首周票房2.73億,上映27天后下畫,總票房4.83億。
這還不算完,同期拍攝的系列的第二部電影目前已經上映,首日票房過五千萬,三天破億,首周僅四天票房就達到1.72億,而這兩部電影的總製作成本才四千五百萬,僅第一部的票房就已經保證投資方攫取三倍以上的利潤了。
雖說這是一部粉絲電影,再爛也有粉絲買單,但光憑一個譭譽參半的流行作家和一群偶像派年輕演員顯然不可能實現這樣的成績。
圈外人看不懂,圈內人卻是心知肚明,利用各種無底線的炒作手段吸引社會關注才是這個大爛片系列最終能成就如此高票房的真正關鍵。
大部分華夏網民都覺得韓國偶像經紀公司的手段卑鄙,但韓國偶像經紀公司對自家粉絲還是有底線的,同樣都是靠粉絲經濟賺錢,韓國偶像經紀公司至少不會用背後推動自家粉絲與社會大眾爭吵,甚至網路暴力的手段博取更多的關注。
放下手機,陳可新臉上的表情總算輕鬆了許多,中年男子微笑的看著他道:
“可新導演,他答應了?”
陳可新點了點頭說:
“是啊,希夷答應了,我真沒想到,還以為他至少要再考慮考慮,再溝通幾次才行呢。”
中年男子搖搖頭說: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知道他應該不會拒絕。”
陳可新的好奇心頓時被勾起了,饒有趣味的看著中年男子道:
“覃先生,為什麼您會如此確定?”
覃先生感慨的嘆了口氣道:
“您選他做主角之一,想來一定是瞭解過鄭希夷這個人的,不過您是導演,所以最關注的應該是他的演技,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