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文藝時代> 第六百一十章 大調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一十章 大調整 (2 / 3)

先說國內,由於大量的外來資本侵入,攪得市場就像一鍋熱湯,那上面已經漂了層厚厚的浮油沫子,所有人都盼著它燒熱,沸騰,以便分一杯羹。

去年全國總票房為33億,比前年增加6個億。更難得的是,《投名狀》和《集結號》在去年末聯手掀起了一波熱潮,同一檔期內,能容納兩部過2億票房的國產電影,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還是第一次。

從產業鏈看,大概是:

消費理念變化,進影院看片成常態→觀眾追求大明星、大製作→片方迎其所好,造成電影大躍進→明星身價暴增→製作水準參差不齊→作品數量翻倍,市場繁榮→愈發催動消費。

而另一條產業鏈是:《瘋狂的石頭》→中低成本的喜劇片也能大賺→片方抱著撿漏的心理,卻不仔細打磨作品→水準LO B→相當龐大的影迷群體,需求空白

好處是,娛樂的土壤已然形成,影視圈不再是狗屁倒灶的“文藝戰線”和“文藝工作者”,從政府到基層,都真正的當成一項產業來做。

壞處是,比如一個煤老闆想進影視圈,他敢花一千萬請褚青出演,但只捨得花五百萬在電影製作上,玩的就是一錘子買賣。

沒辦法,行業門檻太低,沒有準入和監管制度,誰都可以進來耍。

再說國外,公司靠文藝片出口起家,小成本高回報,可從2006年起,海外市場對中國文藝片的興趣正在降低。

以前連《安陽嬰兒》、《香火》都能買個好價錢,現在《夜車》、《金碧輝煌》、《舉自塵土》幾乎全砸。

《天狗》的藝術表現力比《盲井》好得多,戛納影*帝也比柏林影*帝要顯得高階一點,結果兩部片的海外收益相差無幾。

這些都表明了,再以那種投機倒把的心態去忽悠老外,早晚賠的血本無歸。

而楊凡嘮叨了這麼多,意思就兩個:

1,不管《畫皮》成功與否,拍大片都是公司的必然選擇。因為製作成本在增加,不拍大片也會被強行大片。

2,文藝片在國內外都沒有市場,以後投資會愈加謹慎。哦,還有個括弧:(老闆任性的時候除外)。

這些內容非常重要,怎奈get不到大家的點,一半人聽得昏昏欲睡。趙麗影正抱著劉師師的胳膊無聊,可下一秒,立馬抖了個激靈。

“下面我說說藝人和經紀人的調整計劃……”

大小姐從不拿稿,張口就來:“公司一向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則,作品雖然優秀,但數量少,週期長,對演員的消耗太大。我們都知道,藝人靠的就是曝光度,一年一部影視劇,純屬作死。就像麗影,你明年紅了,但後年,甚至大後年才有新作品,你嘴上不說心裡也會埋怨。”

“呃,嘿嘿!”

包子無辜中槍,只能傻笑。

程穎繼續道:“所以從今年開始,公司的戲照樣戲,外面的戲也別落下,要擴充資源,才能跟得上市場發展。以前我們的藝人管理,都是粗放式的保姆管理,既然要對外開拓,那自然要科學轉型。”

“經過公司研究,將藝人分成三組,每組由一名大經紀統籌,小經紀貼身配給。負責你們的演藝事務,市場路線,形象包裝,商業活動等等。有的可能不懂,你自己去問,各組怎麼運作我不會管,總之一句話,不怕競爭,成績為先!”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