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晌午,中書省的人走了一部分,這裡便清閒了下來。
關中午時的陽光很溫暖,李承乾坐在中書省門前嗮著太陽,悠閒地從袖子裡拿出幾顆棗,放入口中嚼著。
“來了來了!”聲音由遠而近,是馬周與褚遂良各自拿著厚厚一疊紙而來。
等人到了近前,李承乾便站起身,將椅子放在靠牆的位置,走入中書省內。
褚遂良放下一疊紙,放在桌上,“這是弘文館挑選的考卷。”
馬周也放下一疊紙,道“這是四方館與文學館的。”
房玄齡拿過名單看了起來,“弘文館參試六十七人,錄用世家子弟二十人,寒門子弟十三人。”
長孫無忌拿過一疊糊名的考卷,小心翼翼撕開糊名的封條,看著一個個名字。
幾人分別看著考卷。
在弘文館的考卷上,李承乾注意到了一個名字,裴行儉,字守約,年方十六,籍貫河東裴氏。
文章寫得倒是不怎麼樣,是勉強給弘文館的選中。
弘文館的考題是論述河西走廊治理的問題,而裴行儉回答多是一些行軍打仗方面的問題。
從作文的角度來看,明顯是偏題,或者是離題。
史書上說裴行儉其人是將門之後,怎麼來參加文人科舉?
或許是這個時代太內卷,明經及第的人還要文武雙全?
心中記下這個名字,李承乾默不作聲將這捲紙放下,而後拿起另外一卷。
房玄齡核對好名單後,言道“四方館與文學館參試四十一人,選用考卷二十份,世家子弟入選只有三人。”
李承乾繼續沉默不語,揣著手看著幾人的神態。
馬周道“很明顯,四方館的文章比弘文館的文章更好。”
這位監察御史的話說得也不錯,從兩份試卷來看,四方館的文章確實更好,就比如裴行儉的偏題文章都會被選中。
或者是看出河東裴氏的籍貫,這才會選中。
正說著,就有一個太監打斷了眾人的對話。
來人面帶笑容,道“陛下請太子殿下去太液池一趟。”
“太液池?”李承乾詫異道“陪父皇遊湖嗎?孤很忙的,要不你讓父皇等等,晚點再過去陪他。”
這老太監擠出了一副很為難的表情。
李承乾嘆道“好吧,那就走一趟。”
老太監如釋重負,感激涕零道“謝殿下理解老奴。”
從中書省走出來,李承乾又從袖子裡拿出幾顆棗,遞到這位老太監手裡,道“吃個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