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大唐太子的悠閒生活>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要晴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要晴了 (2 / 5)

于志寧道“潼關有囤積的糧食八十萬石,河西走廊囤積的糧食還有二十萬石,先從河西走廊排程十萬石,再從潼關呼叫五十萬石糧草送去河西走廊,從中再抽調十萬石給安西都護府。”

經這麼一提醒,褚遂良便翻看著卷宗,疑惑道“潼關只有存糧十五萬石,哪裡有八十萬石?”

“褚侍郎看看陳倉與咸陽縣,涇陽縣的官倉,再看天水郡的官倉。”

聞言,褚遂良站起身從書架上又拿下幾卷的卷宗,看了糧食排程的記錄,豁然開朗,“原來以前每個月都有糧食往西送。”

以往在關中登基的皇帝,會將糧食囤積在洛陽,這就有了洛陽行宮所在的意義,皇帝時常會去洛陽。

楊廣修建了大運河之後,也曾在洛陽居住很久。

而當今太子則是將糧食囤積在了潼關。

褚遂良看著一卷卷的記錄,思緒中出現了一條條運糧的路徑。

從兩年前開始,關中的糧食一直在調動,不斷地運送去河西走廊,這條運輸路線從潼關為起點,經過渭南,長安,咸陽橋,一路過了陳倉去隴右,再前往河西走廊。

關中的糧食一直都是活動的,而非囤積在某一處。

現在只要一個調令,存放在各縣的糧食當即就可以送去河西走廊。

隴山以東的幾個縣半月之間就能與河西走廊湊齊三十萬石糧草,最多兩月就可以運送到安西都護府。

關中的糧食是活動,各縣糧倉市場互相排程,有人說打仗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對太子來說,兵馬就算不動,糧草也一直在調動。

看似各地官倉的糧草並不多,其實有很大一部分的糧食就在運輸途中。

褚遂良寫下調令,交給於志寧。

于志寧接過調令,確認之後,便腳步匆匆離開。

關中的大雪依舊在下,李承乾聽了太監的稟報,確認于志寧已帶著調令離開,便也就放心了。

當陛下召見了軍中諸將來商議西域戰事,太子的三十萬石糧草就已在路上了。

貞觀十二年就要在大雪過去,成婚一個月有餘的李承乾,站在興慶殿外,看著眼前的雪景,聽著殿內的談話。

談話的聲音有些朦朧,張士貴為主將,任昆丘道行軍大總管。

李承乾就這麼站在殿外,一言不發。

殿前的太監問道“太子殿下,殿外很冷,容老奴去稟報陛下,讓殿下入殿吧。”

“不用,孤走了。”

言罷,李承乾走入了風雪中。

這個太監錯愕在原地,又連忙行禮送別了太子。

長安城,王玄策與裴行儉不同,裴行儉還留在河西走廊準備在天山一戰馳援張士貴大將軍。

王玄策倒不在意這場大戰,因軍中傳來了訊息,這場大戰參與的將領實在是太多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