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罷,放下手中的奏章,伸手拿過一旁的茶碗,看著漫天的雨水喝著茶。
李恪不說話,李承乾便用片刻的寧靜思考著奏章上的事。
這是英公的兒子李震讓人從河西走廊送來的訊息,準確地來說這應該是書信,正式的奏報還有一份,如今多半是送去父皇手中。
慕容順要退位,他不想繼續當吐谷渾的可汗,這份詔書去年入冬送去吐谷渾。
現在才送來長安,其實慕容順這個可汗早就名不副實,他手中沒有任何的權力。
詔書送到了吐谷渾地界,帶去不小的反響。
既然現在的吐谷渾可汗退位,並且將所有的領土都送給大唐。
那些不願意投效大唐的人紛紛離開,有的去了西域,有的去自立門戶,而其中絕大多數的人去投效了吐蕃。
在招兵買馬的工作上,祿東贊也不落下風,吐蕃吸收三成吐谷渾人,大致有五萬牧民。
而有六成人願意繼續留在吐谷渾地界,有唐人庇佑。
那些離開的人也沒有必要挽留,不論是自立門戶,還是去當馬賊,或者是投效吐蕃人,這都是他們自己的選擇。
土地是必須要拿的,人肯定是留不住,一定會流失一部分。
李震在奏章上寫得很清楚,如今疆域上,吐蕃與大唐幾近接壤,距離最近的松州與吐蕃為界,相隔的只有布哈河的幾條支流。
李承乾端著茶碗往口中吞嚥著茶水。
現在皇兄什麼都沒說,見神情凝重又有幾分惱,李恪行禮道“皇兄,恪不是嫉妒魏王。”
李承乾終於放下了手中的茶碗,低聲道“沒有多想,只是想起了一些事。”
李恪又道“東宮有傳言,治標不治本等於沒治,恪去過洛陽,去過陝州都是治理水患,深知河道隱患。”
“如果修建淤地壩的事交給你去做,情面上自然說得過去。”
李恪頷首。
李承乾伸手接住一些從水榭上方滴下來的雨水,道“可青雀在地誌方面的專業知識更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更好嗎?”
再看李恪的神情,自從陝州治水回來,今年至今他都找不到事做。
李承乾拍著他的肩膀,西域的大勝讓他的心氣明顯高了不少,將手從他的肩膀上收回來,道“孤與你說個事吧。”
還站在原地,看著雨水洋洋灑灑落在太液池中,李承乾低聲道“當初你去洛陽治水,其實父皇還在崤山佈置了一隊兵馬,那支兵馬足夠包圍整個洛陽,父皇已做好了打算,是最壞的那一種。”
李恪愣在當場,驚疑地看著皇兄。
“你還記得當初發生在洛陽,被丟入河中的一家人的屍體嗎?”
“恪此生都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