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衡突然有些漠然:“我也即將將面對這些事情,有的地方我很茫然,不知所措。”
“這可是條不歸路啊!”越王勾踐語氣詼諧的說道。
魏子衡轉過身來,默默的嘆了口氣說:“我也沒有辦法,這是我必須要面對的。”
“似乎也是。”
“所以我想求教於你。”
“可是我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你的問題。”
“簡單分析一下崤之戰,我很希望聽到你作為曾經的一代霸主的看法。”魏子衡再一次露出了誠懇的眼神,這一次帶有著很強烈的學習意味。
越王勾踐終究還是搖了搖頭,說道:“那好吧。”
接下來越王勾踐以一個第三角度看待了這樣一個問題。
晉襄公時期,晉國在崤山大敗秦國,秦軍兩萬多人全軍覆沒,三名主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這就是有名的崤之戰。這次戰役影響深遠,幾乎可以比肩著名的城濮之戰,想要理解崤之戰的意義,首先要明白一點:為什麼會有崤之戰,晉國、秦國為什麼會打起來?
雖然在更早的時候晉國、秦國之間有過齷蹉,不過晉文公即位之後兩國之間就進入了蜜月期,在城濮之戰中一起暴揍楚國,隨後還一起征討鄭國,雖然在燭之武的一番口舌之下無疾而終,不過由於晉文公的高超政治智慧並沒有影響到兩國之間的大局,此外兩國之間還不斷聯姻,晉文公還娶了秦穆公的女兒,成語“秦晉之好”基本上指的就是這段時間的兩國關係。兩國之間的關係如此親密為什麼晉文公屍骨未寒就直接刀兵相向了呢?
事實上在表面的和諧之下晉國、秦國之間的矛盾一直都存在,而且是不可調和的,產生矛盾的原因也很簡單:霸主的位子又不是被你晉國承包了,憑什麼我秦國不能當?秦穆公自從提拔了百里奚、蹇叔等賢臣之後,秦國的國力大增,秦國偏居於物資匱乏的西北地區,這嚴重限制了秦國的發展,為了開啟這個困局秦穆公採取的戰略是:東進,佔據中原的膏腴之地。然而晉國就如同盡忠職守的交警一樣堵死了秦國東進的道路,對於秦國來說,晉國的存在就是對秦國最大的傷害。在面對他們共同的敵人——楚國的時候,秦國、晉國可以暫時拋下恩怨同舟共濟,然而城濮之戰後,楚國短時之內無力北上爭霸,於是秦國跟晉國之間短暫的同盟瞬間瓦解。晉文公還在的時候秦國還能勉強保持克制,等到這個唯一讓秦國忌憚的國君去世,秦穆公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稱霸中原的野心了,連晉文公下葬的時間都等不了,可見秦穆公爭霸中原的心情有多麼迫切。
崤之戰後,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關係從之前的蜜月期急轉直下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秦國立即派出了使者與南方的楚國結盟,共同對坑晉國。 晉國為保持霸主地位,不得不在西、南兩條戰線上同時對付秦、楚兩個大國的挑戰。可以說,楚國雖未參加崤之戰,卻是崤之戰的最大受益者。
晉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的勝利,但是崤之戰之後晉國的政治環境反而更加惡化了,這場戰爭原本就是一場失信的戰爭。晉國同意,借道給秦國,卻最後偷襲了回國的秦軍。秦國損失慘重不假,但是晉國作為中原霸主卻失掉了威信。
如果再加上不斷騷擾北方邊境的狄人,崤之戰之後的晉國雖然依舊是霸主,卻需要同時在三條戰線開戰。對於秦國,在經過了崤之戰的慘敗之後痛定思痛,終於放棄了東進的戰略,轉而開始拿西北一代的野蠻人作為主要目標,徹底的平定了西戎,此後的秦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西戎,默默的發展國力。
不過從另外一點上,崤之戰確實大幅度的遏制了秦的力量,為晉國的連續稱霸打下了一個基礎。
不過說到底還是為國著想,當時的晉襄公壓根就沒有這種打算,在曾經晉文公臣子的慫恿下,才引導了這場戰爭的爆發。
崤之戰,所牽連的人相當的廣,所牽扯的人也相當的多。每個人都展現出了不同的智慧,鄭國的那個商人實在過於機智,為了拯救自己國家與危難之中屢出謀計。
從兵家上以及國家利益而言,曾經晉文公臣子的勸說也有些道理。
而秦王這邊不聽臣子勸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當時能夠放棄,也許秦國也不會再次落入二流國家之列。
但是要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秦國這次的失敗使他們下定決心,平定西戎,為後來的強大又奠定基礎。
越王勾踐最後笑著說:“所以說這世界上的很多事你不知道他是否是正確還是錯誤,你要在做的事眼前的利益。
對於國家大事以及兵家而言,如果把思想放得太長遠,實際上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只需要在短期獲得利益,至少對於你而言是件好事。人畢竟是人,人無完人。”
魏子衡聽完之後突然有些木訥,但是感受頗豐:“多謝越王,教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