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手指了村裡另外幾個位置,又道。
“我想著,能不能把這樣房子破舊又孤單度日的老人們集中到一戶人家住,一起過冬。不但節省燒柴,還能互相照應解悶兒,您說怎麼樣?”
村長聽得眼睛一亮,這確實是個好主意,往年隻顧犯愁冬日難熬,怎麼就沒想過報團兒取暖?
“這主意好,我看可行,但畢竟是大夥兒的事兒,等我去挨家問問再說。”
村長是個急脾氣,說完扭身就走了。
他當真把打光棍兒的幾個老兄弟家裡都問了一遍,也沒有一個反對的。
最後一戶人家,是李家隔壁的瘸腿趙大叔家。
他家院子是幾家中最寬敞的,房子也還算齊整,再住五個老兄弟,正好兩屋兩鋪炕,完全住的開。
趙大叔也是個豪爽的,當時就讓老兄弟們都搬來了。
村長更是滿意,這些老兄弟守著李家,李家人口多,有事時候搭把手也方便。
村裡人聽說,都幫著幾家搬行李,倒騰柴火,運糧食,熱熱鬧鬧的把老兵們搬到了一處。
陶紅英和趙玉茹也勤快熱心,幫著拾掇了屋子,就是炕蓆都刷洗一遍,曬幹了。
但老兵們都沒有媳婦,被褥免不得髒了一些,她們又幫忙拆洗縫補。
這般,足足三四日,隔壁趙家院子才算安靜下來。趙大叔家的三間正房,也變得整潔敞亮。
老兵們睡著熱炕,蓋著幹淨、帶著皂角香氣的被子,又高興又感動,見到李家人就格外的親。
家喜和家安淘氣,根本閑不住。
不時就跑過去找老兵們講講行軍打仗的故事,纏著他們用小匕首削木雕,用彈弓打鳥,鬧得安靜的院子多了不少生氣。
這一日,張二嫂端著一盆泡好的豆子,來李家做醬塊子了。
村裡其他的婦人聽了,也過來幫忙,家裡也泡了豆子的,就順便帶過來一起做。
李家的兩口大鐵鍋可算派上了用場,一整天都不閑著的煮豆子。
婦人們聚一起,怎麼少得了閑話兒。
有人見陶紅英麻利勤快,就誇讚道。
“紅英可真是賢惠,做飯好吃,性子還好。可不像我孃家那個弟媳,整日好吃懶做,生了個兒子就恨不得騎到我娘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