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間正房,最西邊的一間做了庫房,平日堆放一些糧食和雜貨。
第二間就是灶間了,一進門就是兩溜大灶臺,安了七八口大鍋,外加兩個小灶臺,一個小地爐子。
屋子中間還有一排案板,用來切菜。
最靠裡側居然挖了一口小井,旁邊用青石砌了兩個池子,池子都有出水口,連線著陶碗粗的陶管,直接把髒水排到屋外的溝渠裡。
這般,打水、洗菜、洗碗,最後再排出去,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流水線,幹淨又方便。
其餘三間房子,兩間被打通,擺了二十多套桌椅,一套桌椅坐八個人,能同時容納二百人同時用餐。
最後一間房子,原本是僱工的住處,如今已經被空出來,朝向飯堂這側牆壁,正在掏門窗。
隻不過剛剛動工,有些淩亂,暫時還看不出成型是什麼樣子。
外邊的三間廂房,也在動土,其中一間在搭炕。
大壯和孫二哥滿手的泥水,累的頭上都是汗珠子,卻笑的燦爛。
李老太牽著孫女在食堂裡外溜達,走到這裡就囑咐讓他們別太累,活計不是一日做完的……
佳音卻知道,他們是打算早點兒建完,早點兒入住。
這三間廂房,他們兩家加上吳三嬸子一家,正好都能分到一間。
以後白天照顧學子們吃飯,晚上他們就要睡在這裡,夜裡輪流值夜,守著庫房。
祖孫倆前後轉了好幾圈兒,李老三終於趕回來了,李老太就喊了他去拜見院長。
李老太是一品誥命夫人,由她出麵是綽綽有餘,如果加上佳音這個小郡主就太隆重了。
於是,佳音被交給了何嬤嬤。
眼見奶奶和三伯,帶了準備好的花盆走遠了,佳音就攛掇何嬤嬤帶她去更遠處“探險”。
之前,來了書院幾次,但她都沒機會到處走走啊。
不等何嬤嬤應聲,就聽屋裡突然傳來一聲脆響。
她扭頭就要跑進去,結果被何嬤嬤攔下來,堅持要背著她才進了飯堂。
陶紅英和趙玉茹臉色很難看,對麵站了四個人,兩男兩女女。
他們中間的桌子上放了一個大陶盆,陶盆裡裝了一堆髒碗碟。